新视野 | 向美而行 以美育人——乌鲁木齐市城市更新的有益探索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张冬梅
闲置空地成街心花园,老旧街巷“蝶变”网红打卡地;破旧厂房转型创意产业园区,传统社区承载智慧生活……城市更新,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姿态,走进我们的视野。
近日,居民从改造后的永和巷走过。吴芳华摄
自治区党委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以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努力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今年6月,乌鲁木齐成功入围中央财政支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城市名单。那么,乌鲁木齐在城市更新的道路上进行了哪些有益探索?近日,记者进行了采访。
近日,游客在和田二街打卡留念。杜丽娜摄
基础设施改造
城市环境更宜居
9月17日9时,康德赶到新疆师范大学家属院。从7月下旬起,这个建造年代久远,基础设施老化的小区,开始实施地下管网及设施改造工程。作为新疆城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师范大学家属院项目负责人,康德要在现场监督施工进度。
改造之初,友好北路街道、新疆师大社区、施工单位及设计单位共同制定了改造方案,方案涵盖排水管网、供暖管网、自来水管线改造,以及沥青混凝土路面和透水砖铺设等多项内容。“改造预计在9月底前完成。”康德说。
自治区党委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穿城市工作全过程,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为乌鲁木齐老旧小区改造指明了方向。
秋日午后,暖阳透过层叠的枝叶洒下斑驳光影,天山区鲁班温馨花园小区内,康玉莲老人在楼下长椅上和邻居们唠家常,不远处,几名居民正在健身器材上锻炼。
2023年,鲁班温馨花园小区被列入老旧小区改造范围,通过外墙保温处理、供排水管网更新、路面硬化、停车位施划等改造措施,实现了从“面子”到“里子”的全面提升。如今,小区面貌焕然一新,每逢节日,社区都会组织各族居民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等联谊活动,使得居民幸福感持续攀升。
“老旧小区改造不仅是民生工程,更是巩固民族团结、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途径。”乌鲁木齐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市综合交通项目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乌鲁木齐老旧小区改造注重保留原有社区特色,强调社区共建共治共享。2019—2024年,共实施改造老旧小区1914个,数百万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实现了从“能住”向“住好”的转变。
在补短板的同时,近年来,乌鲁木齐市大力推进绿化工程,将城市中的边角地、闲置地转化为绿色空间,不断建设口袋公园、城市绿道等,增强城市宜居性和生态韧性。
“生态修复不仅改善人居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还为市民提供休闲空间,实现生态与民生的双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规划所所长毛有粮说。
毛有粮建议,在城市更新中,开展生态脆弱区修复及荒山绿化改造,治理河湖、保护湿地;完善大公园功能、激活小公园,多方式增绿,吸引社会资本盘活闲置资产,探索公园养护分区管理,降低植被养护成本,通过不断提升城市生态系统的韧性和稳定性,使城市“呼吸”更顺畅,城市环境更宜居。
文化传承
老旧街区历史“活”起来
城市更新,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保护与发展,让城市留住记忆、记住乡愁。
乌鲁木齐老旧街区改造作为城市更新的核心载体,正以“文化铸魂、民生筑基、治理创新”为主线,将物理空间更新与文化传承、基层治理优化有机结合全面推进。
在南门商业区,永和巷曾是这里最繁华的老街,最热闹时日客流量高达15万人次。“过去,这里的老旧建筑年久失修,街道狭窄且杂乱,商业业态也较为单一。”天山区解放南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陈琛说,经过改造,永和巷不仅保留了原有历史风貌,还融入了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
如今,永和巷内中式仿古建筑、特色打卡点、文化墙以及休闲小广场,令人耳目一新,文化墙上展示着乌鲁木齐的老照片和故事,让过往的行人感受这座城市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底蕴。
老旧街区改造一方面能有效解决基础设施老化、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可以盘活利用存量资源,植入文化新业态、培育消费新动能。
这个夏天,和田二街人气爆棚,来自各地的游客到此打卡拍照、品特色美食、购文创产品,人潮涌动间,尽显街区独特魅力。今年初,乌市沙依巴克区对和田二街进行了升级改造。如今,在和田二街,墙绘、灯饰、路标与美食的香气交织在一起,让这条老街焕发出新活力。
利用是最好的保护。推动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延续历史文脉,能让更多人了解这座城市百年来的历史发展进程。
明德路是乌鲁木齐极具文化底蕴的街道之一。百余年前,这条老街曾是乌鲁木齐的政治文化中心。2023年,乌市天山区对明德路街区进行提升改造。改造后的明德路,以全新的历史文化精品街区形象回归大众视野。
步入明德路,毛泽民故居、大银行,新增的浮雕墙、雕塑等生动地展现了这条路的历史,让每一位路过的人都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温度。
明德路与乌鲁木齐市人民广场、新疆人民剧场、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总支队纪念馆等相互呼应,述说着乌鲁木齐的悠久历史,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打造了丰富的实践载体。
“文化传承守护的是城市根脉,避免的是‘千城一面’。”毛有粮说。
如今,乌鲁木齐的老旧街区改造已迈入“文化引领、分类施策、精细赋能”的系统化推进阶段。遵循“一街一主题”的更新理念,在保留原有特色的基础上,通过整合空间资源、提升服务设施、重构经济业态等多种举措,稳步推进老旧街区的改造工作,使其不仅成为乌鲁木齐新的文化集聚地和城市打卡点,更能够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
守护烟火气
更新之路接地气
城市之美,不在高楼林立,而在烟火人情。寻常巷陌升腾的烟火气,也是衡量更新成色、丈量城市温度的一个标尺,考验着城市治理的智慧。
乌市水磨沟区南湖东路北六巷长520米的小巷,曾垃圾遍地、墙面剥落,如今变成浪漫的“爱情巷”:地面铺满爱心图案,街道两旁盛开“花墙”,树干上点缀着手工玫瑰花。夜幕降临,灯光闪烁,音乐酒吧内飘出悠扬的歌声,玫瑰花座椅、“三生三世”打卡点、玫瑰花喷泉,吸引各族群众驻足打卡。
“居民庭院前愈发洁净,巷道内人流日益增多,新商户持续入驻,餐饮、咖啡、甜品、鲜花等业态日渐丰富,品质也不断提升。”说起变化,水磨沟区六道湾街道德裕社区党委书记江文很是感慨。
以空间活化点亮城市烟火,提升城市归属感。乌鲁木齐老旧厂区改造已形成“政策引导、案例示范、全域推进”的基本格局。
盛合摩界969文旅公园,是集商业、文化、艺术和潮玩运动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旅园区,前身是一座已停用数年的客运站。“我们对车站大楼进行了保护性设计改造,在保留外观原貌特征的同时,为其注入新活力,也让珍贵的城市记忆得以存续。”新疆盛合摩界投资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孙佳成介绍。
以治理创新升腾城市烟火,提高城市凝聚力。城市更新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更新,更是以空间改造释放民生福利。
天山区实施“小事快议、大事共议、难事联议”机制,激发基层治理的活力;沙依巴克区友好北路街道新疆师大社区以“碰头会”形式,倾听居民诉求;水磨沟区水磨沟街道北山社区整合盘活各类公共资源,精心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便民业态一应俱全……
通过创新基层治理模式,乌鲁木齐正在推动小区治理走向精细化与民主化,不仅守护了街巷间的烟火气,更将其转化为凝聚人心、优化治理的“黏合剂”,走出一条有温度、可持续的城市更新路径。
“这些探索不仅实现了物理空间的更新,更建立了可持续的运营模式,为后续改造提供了可复制经验。”乌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说,只有留住烟火气,城市更新才能真正接地气、聚人气、提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