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新疆古代服饰里的中华故事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赵梅
日前,新疆图书馆举办“讲好新疆故事:瀚海珍衣——新疆古代服饰中的中国符号”讲座,新疆博物馆研究馆员阿迪力·阿布力孜借助大量文物实证材料,带领观众开启了一场时空之旅,从先秦至明清,展示了新疆古代服饰如何见证并讲述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故事。
“这件毛织斗篷,是3800年前小河先民穿过的。”阿迪力指着屏幕上小河墓地的文物图片说,新疆服饰已有近4000年历史。先秦时期,小河先民穿戴的毛织斗篷、毡帽、腰衣、皮靴等衣物,形制虽简朴,却流露出原始自然之美。
更让人惊叹的是,先秦时期西域与中原地区之间已经有了服饰文化的交流。“这件战国时期的凤纹刺绣,出土于阿拉沟墓葬遗址。”阿迪力说,这件文物是新疆地区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丝绣品之一,文物上的凤鸟纹饰和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的凤鸟纹饰有相似之处。“凤凰是中国神话中的百鸟之王,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是吉祥、美好、幸福的象征。”这件文物的出土表明,早在战国时期,西域与中原地区就已经存在文化交流。
同样引人注目的还有新疆出土的战国时期山字纹铜镜。“山字纹铜镜在战国时期的中原地区十分盛行,它在西域的出现,说明当时中原的工艺技术和审美追求,已经传播并影响了西域地区。”阿迪力说。
汉代,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新疆服饰上的“中国符号”更加丰富。
考古工作者在尼雅遗址、楼兰墓群等发现了一批极具代表性的汉代丝织品文物。其中“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工艺精湛,色彩绚烂。尼雅遗址出土的“万世如意”铭文锦袍用中原丝绸制成,款式却有胡服特点。“这些文物生动地见证着西域与中原在经济、文化上的深度融合。”阿迪力说。
楼兰故城遗址孤台墓地曾出土“望四海贵富寿为国庆”锦、“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延年益寿长葆子孙”锦等文物,在织造工艺和文字艺术风格上与中原丝绸基本一致。
到了唐代,西域与中原地区文化交融更加深入。公元640年,唐朝在吐鲁番地区设置西州都护府,中原的典章礼仪制度与服饰风尚随之西渐。
阿迪力展示了一件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216号墓葬出土的彩绘胡人俑图片,“彩绘胡人俑头戴唐代流行的幞头,身穿翻领胡服长袍,脚蹬长筒皮靴,留着八字胡须。”这一形象生动再现了唐代西域先民的服饰风貌。该古墓群出土的彩绘骑马戴帷帽仕女泥俑,同样戴着唐代流行的帷帽,身着粉色襦衫、绿色长裙,与中原女子装束相似。“这体现了当地女子对大唐时尚的追崇。”阿迪力说。
明清时期,新疆各民族服饰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国家认同感也更加鲜明。“巴里坤出土的这件清代蟒袍和石青色补服,都是中央政府对西域进行有效管辖的直接物证。”阿迪力在展示相关图片时指出,这两件服饰形制、纹样均遵循中原礼制规范。
而哈密地区征集的维吾尔族传统服饰,更是让观众看到了各民族文化交融的智慧。“它们在款式、质地、纹饰和色泽上,巧妙融合了汉族、满族等民族服饰元素,可谓博采众长。”现场一位对民俗文化感兴趣的观众感叹。
两个多小时的讲座让观众意犹未尽。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乡村振兴与文化旅游学院老师范成芳表示:“通过这些服饰文物,我们更加了解新疆各民族文化始终扎根中华文明沃土,血脉相连,从未间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