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丨“真要谢我,就去当一盏照亮别人的灯”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于江艳
“税老师,中秋节快乐!”10月6日,王大军第一个祝福电话打给了税嵚老师。
王大军与税嵚结缘于2006年。那时王大军在上大学,家庭条件困难,得到在国家能源集团新疆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工作的税嵚资助。
“税老师的帮助,真是雪中送炭。她是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恩人!”说起恩人税嵚,王大军的思绪飘回20余年前。
那是2004年8月,在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环山乡新跃村,王大军和妹妹同时考上大学,乡亲们羡慕的眼神里藏着叹息:“老王家怕是屋顶的瓦片就要揭下来卖喽!”
王大军一家四口人,爸爸常年偏头痛,有关节炎,妈妈有胃病,一家人仅靠几亩薄地维持生计。
兄妹俩接到录取通知书后,全家东拼西借,凑了整整三天,只凑出3700元,但这远远不够学费,无奈父亲借了贷。
“丫头去的是西安交通大学,学费低些,这钱给她。”父亲的声音沙哑得像磨刀石。
递给妹妹一大叠钱后,父亲转身又递给王大军薄薄一叠钱,“你,带上这些。”王大军接过父亲手里的零钱,躲在玉米堆后数了3遍,一共才173.5元。
火车上站了四天四夜,来到新疆大学报到并交完教材费,王大军身上仅剩67元钱。
从此,王大军的日子被“省”字钉得死死的:早上不吃饭,中午和晚上就吃一个馕;课余时间在校园兼职为图书馆整理书籍,给校园食堂刷盘子,打扫阶梯教室卫生;周末还去附近农贸市场卸货,帮商户分拣蔬菜……
由于长期营养不良,2005年3月,王大军晕倒在图书馆,被送进校医院急救。
此后,王大军被迫休学,直到2006年3月才重返校园,但窘迫依旧如影随形。一天傍晚,班主任把王大军叫到办公室,递给他一个信封,里面有300元钱,还有一张便签,上面写着“好好吃饭,专心读书”,没有署名,也没有地址。捏着那信封,王大军浑身发抖,第一次哭出声来。
从那以后,每月5日,王大军会准时收到一笔汇款单,金额有时是500元,有时是800元,入冬时还会多出200元。
有了恩人资助,王大军大学期间终于能吃上热乎乎的汤饭。更重要的是,王大军再也不必躲着同学捡矿泉水瓶子。
2009年6月,即将大学毕业时,王大军再三恳请老师告诉他恩人的联系方式,这才得以见到恩人。
和税嵚老师坐在一起吃饭,王大军几度哽咽,反复说着“我要报答您”。然而,令王大军没想到的是,税嵚却摆了摆手:“真要谢我,就去当一盏照亮别人的灯吧。”
这句话,王大军记了一辈子。如今的他,已是北疆军营里的一名军人。在这片曾收获温暖的地方,王大军接过了税老师手里的“灯”——相继资助两名少数民族中学生。2024年,王大军还收到其中一个孩子的信:“叔叔,以后我也要像您一样帮助别人。”
10月6日,记者联系到税嵚,了解到她当年是从高中同学那得知王大军的情况。“我有个同学是新疆大学老师,她跟王大军的班主任很熟。这娃学习刻苦,家里确实贫困,能帮一把就帮一把呗。”税嵚说得云淡风轻。
在帮助王大军时,税嵚要求学校要替她保守秘密,不留姓名。由于王大军一直在打听恩人信息,2007年王大军的班主任跟税嵚商量后,同意将通信地址给王大军。此后,王大军持续给恩人写信汇报学习和生活情况。
“税老师不仅给了我学习的机会,更教会我比金钱更珍贵的东西:真正的善良是让受助者不失尊严;真正的奉献,是把火炬传递下去不问姓名。”王大军说。
从受助到资助,从被照亮到成为照亮别人的光,这束在天山脚下点燃的爱心火炬,越燃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