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的新疆·英烈魂丨陈振亚:独腿踏遍烽火路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闫啸天 实习生 郑天雪
8月的乌鲁木齐市烈士陵园里,松柏在微风中摇曳,墓碑前,小白花带着晨露映着他坚毅的眉眼。这位牺牲时年仅38岁的“独腿将军”,用一条腿从湖南山村走到西北边陲,每一步都深深刻着“忠诚”二字——他正是湖南石门人陈振亚。
陈振亚照片。乌鲁木齐市烈士陵园供图
步入烈士事迹陈列馆,这里展出了陈振亚英勇献身的光辉事迹,来参观的学生围在讲解员身旁,认真聆听讲解。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一件件老物件……大家被先烈们为了革命胜利,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壮举深深打动。
“他的一生,是英勇的一生,用一条腿从湖南山村走到新疆,牺牲的时候,只有38岁。”讲解员葛雯洁介绍。
1903年冬,湖南石门县黄龙岗村的两间破屋里,陈振亚降生在雇农家庭。他从8岁起就给地主家放羊,受尽欺凌,一直渴望着翻身做主人。
陈振亚故居。乌鲁木齐市烈士陵园供图
1923年,陈振亚投奔湘军,在军营里寻找改变命运的机会。1926年随北伐军打到武汉,结识了连长黄公略。黄公略与士兵同吃同住,让他明白当兵是为穷人打天下。1928年7月,他在黄公略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1月,随部编入红六军(后改称红三军)。此后,曾在战斗中两次负伤。1930年8月,陈振亚在进军江西万载的战斗中,左腿严重受伤,在湘鄂赣军区医院躺了近3年。陈振亚一边治疗,一边带病工作。1933年1月,他被任命为湘鄂赣军区医院政委。由于劳累过度,伤口再度恶化,左腿被截肢。
1934年秋红军长征后,陈振亚留守苏区组织突围,把最后一匹马让给重伤员,自己拄拐断后被俘。经哥哥和20多位乡亲联保出狱后,他在平民工厂当缝纫工,1935年秘密发展6名党员建支部。当红二、六军团转战石门,他连夜送5名党员参军。
1936年7月,关向应来信催他赴延安。他拄拐上路,历尽艰辛,翻越秦岭时摔进雪沟,用右腿蹬着岩石爬了一夜;过封锁线时蜷在煤堆里躲过搜查,最终抵达延安。兵团第二师博古其中学思政教师王文星说:“每次给学生讲这段,我都会说,陈振亚拄着拐翻山过封锁线去延安,不只是能吃苦,更能看出他找党、跟党走的决心。我想让学生明白,当年的信仰不是空话,是愿意为了心中的方向,放下牵挂、克服实实在在的困难。”
1939年8月,党中央送他去苏联装假肢,途经迪化(今乌鲁木齐)被盛世才滞留。在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他任党支部宣传委员,读完《联共(布)党史》《资本论》,笔记写了厚厚几大本。
1941年5月中旬,陈振亚途经一座年久失修的桥,因桥突然坍塌不幸落入河中受伤。1941年6月13日,他在迪化南关医院病逝。
弥留之际,陈潭秋赶到,他攥着陈潭秋的手,用尽最后一点力气,倾吐出对党、对革命的无限依恋。他断断续续地说:“我这一辈子是忠于党的,可惜我不能再为党做更多的工作了。我看不到革命的成功,真是终生遗憾。希望你照顾我的孩子们,教育他们好好学习,长大后为党、为革命出力。”
如今,陈振亚的遗言被刻在乌鲁木齐市烈士陵园路边书卷石雕上,诉说着一位独腿战士的信仰。常有老人带着孩子来,指着照片说:“看,这位爷爷用一条腿,走出了最直的路。”而他播下的火种,早已在中华大地上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