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关万里行·征途丨盐碱地上荷花香
记者头像为AI生成漫画像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热依达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6月23日,当“边关万里行——自治区成立70周年大型全媒体采访活动”采访团队走进博乐市贝林哈日莫墩乡夏热勒津村,百余亩荷塘铺展着杨万里诗中的盛景。
在博乐市贝林哈日莫墩乡夏热勒津村,游客们在赏荷花(资料图)。博乐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每年6至9月,粉白的花海与天山雪脉相映,成为一道独特风景。“这片荷花不仅是风景,更是一段跨越60年的鄂博情缘的见证。”该村党支部书记张秋银说。
故事要从1962年说起。那年,村民李振芳只有9岁,他和父母以及50名同乡,历经半个多月颠簸,从湖北抵达夏热勒津村。“下车时全是齐腰深的芦苇荡,地窝子四面漏风,晚上狼嚎声不断。”李振芳回忆,“父母那会儿开荒全靠坎土曼和铁锹,一镐下去全是白花花的盐壳,手上血泡破了又长。”当年,他们的父辈硬是在盐碱地上开垦出100多亩耕地。
莲藕的清甜,是李振芳和同伴们萦绕心头的乡愁。1984年,李振芳的父亲回乡探亲,从湖北带来10节藕种。这承载着故土气息的 “乡愁引种”,却在头年试种时遭遇挫折。
“新疆的严寒让娇嫩的藕种全部冻死。”李振芳说,他没有放弃,第二年又托人用厚厚的泥巴裹住藕种,像呵护婴儿般小心翼翼的从湖北带来了藕种。
没想到次年春天,首批藕种终于破土而出,在异乡扎下了根。
从零星几亩到百亩荷塘,从“盐碱地种不出金疙瘩”的质疑,到1988年实现规模化种植,“荷花之乡”名号逐渐响亮。
如今的荷塘里,既有白胖鲜嫩的食用莲藕,也有盛夏绽放的观赏莲花。“当时哪懂技术,就是不想让乡愁断了根。” 李振芳望着荷塘,眼中泛起泪光。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村里的废弃水塘变成“荷乡藕遇湿地公园”,经村民改造后,如今已成为集荷花观赏、生态养殖、农家乐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旅游项目。每到夏季,水面光影交错,吸引着摄影爱好者和游客纷至沓来。
博乐市贝林哈日莫墩乡夏热勒津村的荷花已盛开(资料图)。博乐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游客王魏琴说:“这里的荷花比江南的更有野趣,拍完照还能尝到胡辣羊蹄,太值得了!”
荷塘边,王艳玲的“小荷度假村”与绳志强的“荷乡藕遇农庄”遥相呼应。“自今年7月营业以来,农庄日均收入能达2000元。”绳志强擦着汗笑言,他正计划将水塘面积扩至100亩,打造“荷花采摘+荷叶画制作”的互动体验园。
“我们埋上万斤芦苇改良土壤时,哪敢想现在村里能办荷花节?”李振芳指着栈道上嬉戏的游客,眼里泛起泪光。如今,村里每年举办的荷花节已成为品牌活动,游客不仅能参与采摘,还能体验用荷叶拓印、制作藕粉等乡土文化项目。
2024年,夏热勒津村集体收入280万元。仅荷花产业就为村里创收120万元。
“这些都是当时支边青年开荒地、种荷花奠定的基础。”张秋银说。为激励学子进取,村里设立教育奖励机制,对高考成绩500分以上的孩子,给予5000元至2万元不等的奖励。这一举措成效显著,村里已有十余个孩子获得奖金,去年更有一名学生考入厦门大学,这份荣耀让孩子和村民都倍感自豪。
在关爱老人方面,村里60岁以上老人除享受国家生活补助外,还能获得村里额外发放的50元至300元不等的补助,每年发放金额约14万元。今年3月,村里组织45位老人完成了他们平生第一次港澳之行,老人们在活动中笑容满面,感慨着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
六十年光阴,一节藕种长成百亩荷塘,一段乡愁化作致富密码。
今岁新引进的武汉藕种已亭亭绽放。离开前,记者望着这些摇曳生姿粉白花朵,觉得它们像是在翘首盼望着荷花节的人潮,续写鄂博两地新的荷香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