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程看新疆|守好西气东输疆油东送“东大门” 畅通“一带一路”能源“大动脉”
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公司新疆输油气分公司烟墩作业区
守好西气东输西油东送“东大门”
畅通“一带一路”能源“大动脉”
在新疆哈密市以东80公里、新疆与甘肃交界处的戈壁无人区,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公司新疆输油气分公司(以下简称:西部管道公司)烟墩作业区宛如一座钢铁堡垒,屹立于 “一带一路”能源通道的关键节点。作为西气东输、西油东送出疆的 “东大门”,这里不仅是西部油气能源输往全国的“最后一公里”,更是我国破解油气装备“卡脖子”技术的“试验田”。
截至2025年4月底,西部管道公司旗下23条油气管道累计输送天然气9968亿立方米、原油3.19亿吨、成品油1.78亿吨,而烟墩作业区正是这一能源大动脉的关键枢纽。
国家管网西部管道公司新疆输油气分公司烟墩作业区 航拍图 新华社记者徐宏岩摄
扎根戈壁:每一寸管道都关乎国家能源安全
在夏季地表温度飙升至50℃、冬季寒风裹挟着零下25℃低温肆虐、全年超100天大风的“生命禁区”,烟墩作业区管辖着西气东输一二三四线及双兰线共计891公里油气管线。这条蜿蜒的“钢铁巨龙”横跨吐鲁番、哈密地区,将中亚进口能源与新疆本土油气资源源源不断输向全国。
“这里的每一寸管道都关乎国家能源安全。”作业区负责人陈眉生介绍,作为年输送超六百亿立方米天然气、数百万吨原油及成品油的 “咽喉要道”,烟墩作业区的安全运行直接牵动着全国400多个城市、近5亿人口的能源供给。
图为烟墩作业区旋风分离器 新华社记者徐宏岩摄
王文然是仪表班班长,负责烟墩作业区内的仪表自动化系统。自建站以来,王文然16年如一日扎根戈壁,已经成为烟墩作业区的“老人”,也从青涩的“职场小白”蜕变为公认的技术专家。在震耳欲聋的压缩机厂房,他练就了设备维保“望闻问切”功夫。在他工装口袋里的巡检记录本,密密麻麻地标注着设备参数变化,这是他用双脚丈量站场管线、用双手触摸机组温度积累的实战图谱。问及16年坚守的动力,这个被戈壁风沙磨糙了脸庞的山东汉子说:“听惯了机组运转的轰鸣声,早把这儿当自己家了。”
西部管道公司通过多年持续不断的工艺改造,目前已经联通了吐鲁番联络压气站等30座站场、18座阀室,实现了西气东输管网多管互联互通、多点互保互助,应急工况下管网输送能力由每天1.2亿立方米提升至每天1.45亿立方米,进一步增强管网供气可靠性、灵活性和保供韧性,有力发挥冬季保供期间管网应急保障作用。
科技熔炉:大国重器的戈壁淬炼
在戈壁的荒芜表象下,烟墩作业区的 “三站两场”(烟墩压气站、翠岭输油站、河西输油站、管道断裂控制试验场、国产56寸全焊接球阀工业试验场)构成了我国油气装备国产化的 “超级实验室”。
燃气轮机被誉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2015年,中国船舶集团研制30MW级燃气轮机驱动压缩机组在烟墩作业区首次运用,实现了我国工业燃气轮机领域关键产品的重大突破,填补了国内空白,结束了我国依赖进口燃气轮机的历史。历经十年攻坚,三台机组累计运行达11万小时,无故障运行时间超越部分进口机型,其运维经验已反哺至发电厂建设等领域。
图为烟墩作业区国产燃驱压缩机组
与此同时,在无人区的戈壁滩上,亚洲首座、世界第三座高钢级大口径天然气管道全尺寸爆破试验场,国内唯一具备高钢级、大口径、多介质管道全尺寸爆破试验技术条件的试验平台,在我国首次开展了大口径和各个压力级别不同规格管道6次全尺寸气体爆破试验、2次低温止裂试验,准确验证了高钢级大口径天然气管道止裂韧性指标,填补了我国在高压、高钢级天然气管道全尺寸断裂行为以及管道爆炸对环境造成影响研究领域的空白。
西部管道公司国产56寸全焊接球阀工业试验场建成以来,累计开展完成了18台国产56寸全焊接球阀、1台国产48寸四阀座全焊接球阀以及12台国产执行机构的工业性试验,成功助力国内阀门厂家突破“卡脖子”技术,助力中俄东线等国家战略工程用上“中国阀”,试验场形成的技术标准被纳入国家标准,彻底打破了国外阀门企业的垄断。
氢能作为新型能源,在输送方面是存在很大困难。于是,西部管道公司在烟墩作业区自主设计搭建了输氢管道试验平台,2023年完成9.45兆帕全尺寸非金属管道纯氢爆破试验,为我国今后实现大规模、低成本的远距离纯氢管道输送提供技术支撑。
10年来,烟墩作业区累计攻克技术难点101项,开展升级优化71项,提升机组稳定性和可靠性,一系列 “卡脖子” 技术在此突破,让国产装备从“能用”走向“好用”,成为国家能源装备自立自强的鲜活注脚。
低碳发展:戈壁深处的“绿色样本”
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同时,烟墩作业区以余热发电、光伏项目为抓手,打造西部能源通道“东大门”的“绿色样本”。
烟墩压气站的压缩机厂房内,机器轰鸣中蕴含着绿色密码。作为公司4座压气站余热发电项目之一,这里将压缩机运行产生的余热转化为清洁电能,年均发电量达3.6亿度,自投产以来累计发电23亿度。这项“变废为宝”的技术突破,不仅破解了戈壁站场的高能耗难题,更让“热浪费”成为“绿动能”,为油气行业循环经济提供了实践范本。
空气冷却器
在烟墩压气站,“国产装备试验田”与“绿色转型先锋”的双重身份交相辉映。这里不仅见证了国产30兆瓦级燃机累计运行11万小时的技术突破,更以余热、光伏“双轮驱动”模式,探索出高碳行业的低碳发展路径。
鄯善作业区完成358吨碳资产交易,创下我国油气储运行业碳交易第一单。而作为国家管网集团首个集中式光伏示范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精河34万千瓦光伏项目将于2025年6月建成,预计年发电量5.9亿度,届时烟墩压气站的绿色能源网络将进一步延伸,实现管网用能的绿电替代“加速度”。
从天然气管道的“心脏”到绿色能源的“引擎”,当国产燃机的轰鸣与光伏板的闪光交织,这座“东大门”枢纽正以实际行动证明:在保障国家能源供应的同时,让绿色成为西部能源通道的鲜明底色。未来,随着更多低碳技术的落地,烟墩压气站将继续在戈壁深处点亮“双碳”愿景,为新疆绿色发展提供“管网方案”。(周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