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丨从砍树烧火到护绿兴绿的生态蝶变
黄红英
野生梭梭和胡杨被砍当作生活燃料;马鹿、鹅喉羚等野生动物遭非法捕猎;原始巡护方式难以应对盗伐者……曾经,新疆甘家湖梭梭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乱砍滥伐陷入生态困境。而如今,这里植被覆盖率达67.41%,梭梭、胡杨茁壮成长,野生动植物种类增至770种,马鹿、天鹅等频现,呈现出一幅生物多样、生态和谐的美丽画卷。
从砍树烧火到护绿兴绿,甘家湖保护区的蜕变不仅是新疆生态环境日益向好的真实写照,也是治理理念的深刻变革。
过去人们向荒漠要生存,柯柯牙绿化工程用三十多年时间,在黄沙漫卷的戈壁荒原上演了“绿进沙退”的绿色奇迹。如今人们向科技要效益,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借助智能机器人种植罗布麻,“含绿量”和“含金量”同步提升。哈密大南湖戈壁采用“以盐治盐”方案,让戈壁滩果树飘香、鸟飞鱼跃,成为全疆首个高盐矿井水大规模绿化造林示范工程。
这些转变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发展理念的革新:从“人与沙斗”到“人沙和谐”,新疆各族人民正用双手将“死亡之海”变成“希望之地”,实现扩绿、兴绿、护绿并举。
思维转型、理念变化释放生态红利。放眼全国,浙江安吉余村关停矿山和水泥厂,靠竹林碳汇实现了“好空气也能卖个好价钱”,以不破坏环境也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高明之举”,走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持续发展之路。福建武夷山国家公园探索出“茶—林”“茶—草”等模式,引导广大茶农开展生态茶园改造,更多村民享受到了生态保护成果。江西婺源深挖“中国最美乡村”的人文价值、诗意美学,让乡村美景变发展前景。
这也启示我们,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疆各地可以从中借鉴成功经验,立足自身特色,挖掘生态潜力。以创新思维探索发展模式,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就能让人民群众既享受绿水青山之美,也得到生态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