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 《志愿军》叫座,生活在新疆的抗美援朝老兵今何在?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
时隔一年后,陈凯歌导演的电影《志愿军》第二部《存亡之战》在国庆档期登上全国影院,截至10月3日23时50分,全国总票房已经达到4.71亿元。与第一部《雄兵出击》一样,《存亡之战》在观众中也获得极高的口碑。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至今都深刻地感染着一代代年轻人。那么,用青春甚至生命书写英雄史诗的抗美援朝老兵们,今又何在?
卓华 资料图
2020年,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时,记者走访了多位生活在新疆的抗美援朝老兵,战争年代他们为祖国和人民出生入死,和平年代他们为建设美丽新疆勤劳奉献。岁月流逝,他们一生的记忆都未曾离开过那片战场。
老兵卓华今年已经96岁,出生成长在新疆乌鲁木齐的他,当年是志愿军第60军179师参谋,他有战士的铁血,也有诗人的浪漫。战争过后的许多年里,他还记得那些在枪林弹雨中瞬间牺牲在自己身边的战友,包括他们的名字、职务、籍贯、长相、性格;他也记得在朝鲜的汉江边侦察时,看到了一簇簇粉色、紫色的野玫瑰绽放,还透出清新的香气,那一刻的画面让他恍惚,更让他憎恨敌人的侵略战争,破坏了朝鲜的美好与和平。
刘祖良 资料图
“年轻时我很少说起牺牲的战友,因为心里难受,现在我年龄大了,得说,我怕等我走了,没人再记得那些战友。”生活在乌鲁木齐的91岁老兵刘祖良,曾是志愿军第60军181师541团1营3连的战士,17岁刚刚当兵就奔赴抗美援朝前线。
他深深地记得自己是如何从一个没有作战经验的新兵变成真正的战士的——最照顾他的副班长牺牲了,他背着副班长的遗体回阵地,在雨夹雪中一步一滑,副班长口中不断淌出的血和被染红的棉衣,在他脑海中萦绕,那一刻,他就想给副班长报仇,突然就不怕死了,一门心思就要跟敌人干到底。
沈延顺 资料图
“停战后我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安葬牺牲的战友。”今年88岁的沈延顺如今与子女一同生活在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他曾是志愿军第1军第1师1团战士。
他永远忘不了在战场上收集战友遗体的时刻,“一大片山坡上全是遗体,收了多久,我就哭了多久,收好了还要仔细记录下烈士牺牲的地方、埋葬的地方。”
过去的很多年里,每当国庆节前电视新闻上播出护送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的新闻时,沈延顺总要守在电视机前,一遍一遍地看,含着泪叨念:“回家了,回来就好……”
刘兴义 资料图
“张老三我问你,你的家乡在哪里。我的家在山西,过河还有三百里……”这首在抗战期间鼓舞中国军民意志坚守抗战到底信念的《河边对口曲》出现在了《存亡之战》中。在老兵的讲述中,也有这样的真实一幕,战士们在即将冲出战壕与敌军拼命前,彼此说着自己的家乡,如果牺牲了,请活着的战友带个话儿。
“我曾经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6军137师410团1营1连战士……”老兵刘兴义如今在北屯市参加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时,还会这样介绍自己,10月2日,家人陪他过了96岁的生日。
耄耋之年,他忘记了很多事,但关于自己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记忆总是无比清晰的。
“只要我活着,就要让年轻人知道,曾经有无数和他们一样年轻、一样美好的生命,为了祖国的安宁和强大,牺牲了自己。”刘兴义说,他一直记得一个班里,一个连里那些战友的名字和家乡,无论他们活着还是离去。
而我们也记得,记得4年前走访的那些生活在新疆各地的老兵们——
卓华,新疆乌鲁木齐人;
解德伍,安徽灵璧人;
李丕法,山东潍坊人;
王树华,河北沧州人;
刘祖良,四川遂宁人;
沈延顺,青海海东人;
刘兴义,河北唐山人;
吉顺喜,江苏泰州人;
瞿华昌,江苏泰州人;
王仲权,四川乐山人;
项一雄,安徽庐江人……
今年10月1日早晨,生活在博乐市的91岁抗美援朝老兵付坤湖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社区参加升旗仪式,面向五星红旗表达一生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像许多个仍然健在的老兵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