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 国家京剧院助力 《红灯记》在乌鲁木齐上演
《红灯记》演出现场。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刘萌萌摄
石榴云/新疆日报讯(记者 刘萌萌报道)“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红灯记》剧中人物李玉和、李铁梅、李奶奶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几代人的美好记忆。
6月29日17时,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由国家京剧院和乌鲁木齐市京剧团(新疆京剧团)联合复排的红色经典京剧《红灯记》在乌鲁木齐京剧院上演。
《红灯记》演出现场。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刘萌萌摄
《红灯记》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东北敌占区,地下党工作者李玉和接受向柏山游击队转送密电码的任务。由于叛徒出卖,李玉和遭日寇杀害,他的女儿铁梅继承父志,将密电码送上山,最后游击队歼灭了追赶铁梅的日寇。
演出现场,随着大幕拉开,李玉和、李铁梅、李奶奶等观众熟悉的角色逐一上场,耳熟能详的唱段一一唱响。“接应交通员”“粥棚脱险”“王连举叛变”“听奶奶讲革命家史”……剧情次第展开,入戏的观众越来越多,他们有的轻声合唱,有的手打节拍。“之前在课堂上,我看了电影版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被剧中的抗日英雄人物所深深打动。”历史专业毕业的大学生马依热古丽·塔依热洪说。
《红灯记》演出现场。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刘萌萌摄
“赴刑场,气昂昂,抬头远看。”李玉和说完这句话凝目沉思,将目光投向远方,面露微笑地唱道:“我看到,革命的红旗高举起,抗日的烽火已燎原。”现场演员们的精彩演出,将革命先烈为革命事业献身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
65岁的孙秀丽是老戏迷,从十几岁就开始听《红灯记》,对于剧中的唱词如数家珍,“我最喜欢的是第五场痛说革命家史,李奶奶讲了一段红灯史,她说‘这盏红灯,多少年来照着咱们穷人的脚步走,它照着咱们工人的脚步走哇……’每次听到这一段,我内心都会被触动。”
《红灯记》演出前,潘晨正在化妆。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刘萌萌摄
国家京剧院创作和研究中心副主任、乌鲁木齐市京剧团(新疆京剧团)名誉团长徐孟珂介绍,该剧复排历时半年多,演员大多为90后。
徐孟珂坦言年轻一代出演红色经典的压力与担忧——身处和平年代,如何演好大无畏的英雄人物?“为保证演出质量,国家京剧院派出了多位京剧艺术名家从演员唱腔、舞台站位、乐队演奏等角度,为他们讲戏抠戏,帮助他们一点点将记忆深处的英雄重新打捞、立于舞台,与此同时,演员们的思想也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洗礼。”
谈到出演《红灯记》的经历,饰演“铁梅”一角的潘晨称,起初,她是跟着视频和戏曲电影学,但真正知道该如何去演,还得感谢老辈艺术家的言传身教,“今年3月,在团里的安排下,我们前往国家京剧院进行学习。《红灯记》这样的经典作品,很多老观众比我们还熟悉,在舞台上如果一个身段、一个转腔不到位,观众就会指出来。”潘晨说,正是由于刘长喻、袁慧琴等京剧名家在复排中严谨指导,才让他们这些年轻演员有信心把这出戏继承下来。
《红灯记》演出现场,观众献上掌声。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刘萌萌摄
饰演“李玉和”的王晨羽是第一次演出《红灯记》,他说当得知自己要出演这部剧后很兴奋,但又觉得不敢相信。“这出戏是国家京剧院的传家宝,在京剧史上的地位无可替代,前辈们把李玉和刻画得那么真实,影响几代人,是一件不得了的事。”王晨羽说,对他来说,最大的挑战是对英雄人物的舞台气质把握精准,“我是一名老生演员,而李玉和是武生,他身上那种精神面貌,讲究一个落落大方和刚劲,很多唱腔激昂高亢、韵味十足,没有捷径,就只有一遍遍学和练。”
乌鲁木齐市京剧团(新疆京剧团)党支部书记郭永红表示,《红灯记》是一部久唱不衰的经典剧目,乌鲁木齐市京剧团早在1955年就演出过《红灯记》,“我们希望通过复排该剧向经典致敬,以文艺作品探寻红色之源、赓续红色血脉,让演员和观众永葆一颗红亮的心。”郭永红说,接下来,该团还打算复排京剧《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