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拥书城
我,说不上是藏书人,更谈不上学识渊博,但一心想拥有一个自己的书房,这把心火倒是在心中长久不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烧越旺……
◎杨建英
“坐拥书城”居然是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坐在堆满书籍的屋子里,常用来形容藏书丰富,也表示一个人热爱读书、学识渊博。四周书架合围,把自己埋身书海,这可能是天底下许多爱书人的共同愿望。
我,说不上是藏书人,更谈不上学识渊博,但一心想拥有一个自己的书房,这把心火倒是在心中长久不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烧越旺!以前上班,没精力、没时间、没资金;现在退休了,精力大不如前,但是还有。时间说不上充裕,但很自由;资金有一些,但额度也很有限。于是,趁热打铁,把积藏多年的心愿赶紧做个了结——在老城区巷道中购得一处老宅,80平方米、三室一厅,专门用作搭建书房。
屋空四壁,不置家私,只买书架。可那种顶天立地一面墙似的书架,本地没有。求助网络,倒是琳琅满目,可遗憾的是,不向本地发货。问其原因,路途远、运费贵,因为是组件运输,没有服务人员上门组装。面对重重困难,毫不退缩,坐拥书城的愿望一定要实现!果断购买,货价与运费几乎等同。凭借儿时搭积木、拆玩具的基础,按图组装,摸索了半个月总算成型。虽没有四面合围列书为城,但也是坐拥“书墙”了!
关于图书陈列摆放,我倒不太讲究。只要归类齐整,即:散文、小说、文史、杂书等书目放在一处清晰可辨,方便取阅即可。我见过图书摆放真讲究的,甚至有点不可理喻——比如:书的摆放不可太紧密,好像太拥挤作者们就会喘不过气来;二是,不能把两个互为敌对人的书籍如鲁迅和胡适、梁实秋等人的作品一起摆放……执拗得煞是可爱!
陈列图书不太讲究,可是在给书房取名的问题上,还是要讲究一把的。查阅资料书斋的命名,可以用“斋、堂、室、屋、楼、房、馆、阁、轩、舍、居、庐、亭、庵、园”等字。历代名人大家的书斋取名大都表露了主人的性情与志趣,它们往往或缘于某事、或由于某因,大多富有诗意、寓意深刻、妙趣横生,如:“项脊轩、天一阁、饮冰室、聊斋、菊香书屋”等。其实,古来书房有“鸡窗”之称。
刘义庆《幽明录》中的记载:“晋兖州刺史沛国宋处宗,尝买得一长鸣鸡……鸡遂作人语,与处宗谈论,极有言致,终日不辍。处宗因此言功大进。”后人便用“鸡窗”来指代书房了!再如:宋代柳永的“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等。
我给书屋取名:三心书房——专心读书、醉心藏书、痴心写书之谓也。私人书房,是心灵的避风港,也是知识的宝库。当你踏入这个空间,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满架的藏书。这些书籍,有的是经典名著,承载着人类智慧的结晶;有的是新锐作品,展现着时代的脉搏和思想的火花。它们如同沉默的智者,静静等待着主人的翻阅。
每一本藏书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它们可能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被发现,也可能是经过精心挑选后被收入囊中。无论何种方式,这些书籍都成为书房主人的珍贵财富。闲暇时光,主人可以随手拿起一本,坐在舒适的椅子上,细细品味书中的文字,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在这个过程中,时间仿佛可以静止,只有心灵在与书籍进行着深度对话。
的感觉,不仅仅是拥有大量书籍,更是一种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在这个私人书房里,人们可以摆脱外界的干扰,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阅读,人们可以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提升自我素养。作家周晓枫有一段话说得好:“你所获得的知识,是帮助你继续保持无知地寻找解困方案的能力。”
如此说来,坐拥书城还真不是单纯享受的地方,而是获得前进动力的加油站,最好每个读书人都拥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