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爱 去生活 去受伤
◎光静静
《我的阿勒泰》首播画面,作家刘老师的文学讲座上,腼腆得不敢应声的服务员李文秀在笔记本上写下了这一句:“去爱,去生活,去受伤!”
去爱
爱,是这个世界最伟大的能量;爱,也是每个生命最初的本能……就像看到阳光会温暖,吹了清风会舒畅,看到漫山遍野的牛羊如云朵,山花烂漫、清溪流淌,我们会喜爱和感动!这是爱的第一层次,是本能,是未经锤炼的“爱”。
文秀将被开除,眼睁睁看到男领班为自己出头,内心是温暖的。当遣散费由300转眼缩成了100时,她的眼神里满是惊讶、愤怒和不解!那一刻,是她的重要一课——对于友情,她还要不要“爱”?
圈粉无数的配角小人物托肯嫂子,第一段婚姻中,酒鬼丈夫带给她的是忽视、是眼泪。一个搓衣板硬是买不回来,成了“抖音”上的梗;喝酒在小卖部欠了两千多,周年祭上丢尽脸面,无人理解!那一刻,是她的重要一课——对于婚姻,她还要不要“爱”?
女性导演,女性视角的关照,让我们温暖。女性看见自己的需求和脆弱、看见自己的温暖与坚韧,看见自己可以雌雄同体、刚柔并济,成为草原上纵横天下、跨马奔驰的“张大侠”。关照,就是看见。哈萨克语义里,看见也是一种爱,“我清楚地看见你”,即我喜欢你!
去生活
“李娟”“阿勒泰”,之所以成为现象级文学,是因为文字里的世界是作家本人,拥有一颗超级强大的心灵,具备了重新解构生活后的“降维描写”,超越苦难的人才能写明白幸福!她这颗心,经历过常人未曾经历的苦难、艰辛、漂泊、慌乱……才更具备对平常日子里美好的感知。
在我写相关文章之前,集中精力把李娟老师的故事,尽可能去了解、熟悉——
1979年,她出生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生地叫“车排子”,意为那里最初坦荡、荒漠,大地上只扔着一块破烂的木车架子;还在襁褓中时,李娟就跟外婆去四川生活。
幼年的李娟,一会儿被妈妈拎回阿勒泰,一会儿又拎回四川。 五岁时,她的体重只有23斤;上小学三年级时,她还在穿四岁小孩的童鞋。
母亲说:“你要是永远那么小就好了,上火车只需轻轻一拎,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根本意识不到身边还带着个人。整天也不说话,静悄悄地,给个小凳就可以坐半天。”
她说:“妈妈,我只是为了配合你的流浪,才那样瘦小的。”
作为同龄人,真心疼她!恰巧,同一时期,我还在看《早晨从中午开始》,我有一瞬间对比李娟和文学巨匠路遥先生,二人的早期经历都写满了重重的“艰难”二字。我更明白了,生活是一切伟大艺术的源头。超越苦难,在苦难中找到尊严感的孙少平,是《平凡的世界》的灵魂高处;颠沛流离,在牧场荒凉中找到天然自在的“小卖部女孩”,是《我的阿勒泰》的“造物主”。
高大帅气的麦西拉,不算国王,那个十八岁渴望爱情又慌乱的女孩,现在已经成为了自己世界的王。
去受伤
女人一生,最难一关,是情关。过不去,精神上一辈子也是个“女孩”,算不得成年人,更成不了一代大侠——张凤侠。我们看身边生活中,“张凤侠”们有一关必须过,就是感情和婚姻的破碎。因为男方的背叛、离世,或是极致的伤害,让她彻底断了“你赚钱养家,我貌美如花”的向外依赖性,才有达到深层次的,真正的“爱”的可能。这是个很有趣的分界点,有的女性从这一刻开始,猛然就通透了,成了张凤侠;有的女性从此成了“祥林嫂”,余生用来对负心汉和爱情婚姻的批判。其实,李娟的文学作品中,最迷人的不是她本人,而是那个极其顽强、洒脱、有趣,又无依无靠的“苦命”女人——妈妈!
马伊琍老师对这一角色的演绎,我不太适应!
多年前,我在学习科目二,大部分时间都在驾校院子里排队,排上大半天,糊里糊涂开两圈,继续排队……同一老师旗下的“难兄难弟”们,有大把时间唠嗑。一天,有人说:“快看,隔壁组来了一个老阿姨!”大家都很好奇,“这么大年龄了学开车干嘛?”闲了,我也会主动跟老阿姨搭话, 听她为我普及护肤知识。是的,您没看错!当年,阿姨非常认真地现身说法、演示手法,说她是怎么用最简单的方法护肤的:“看,我都没什么皱纹吧!”后来,才听说“她是作家李娟的妈妈!”只是,我们已升级科目三,因此,都没再见。多年后的今天,《我的阿勒泰》火了!我需要写相关文章,前提先得借书,于是发朋友圈求助。一位姐妹迅速回复,并为我讲述了驾照故事的后续——李阿姨搞定驾照后,买了车,经常载着红墩院子附近的老姐妹们四处玩。
给我借书的姐妹的妈妈就是“老姐妹”中的一位。我闲聊:“从书里看到李阿姨改嫁后的老公后来病在了床上,还得她照顾,命真苦啊!哪个女人不想找个依靠?”“李阿姨一直照顾,有始有终有情有义……”姐妹说。
过了好多天,我又觉得马伊琍老师演绎得甚得精髓,虽然,她的形象、方言等都跟我认识的李阿姨很不同,但那股拿得起放得下的洒脱强大劲儿,真演活了——不内耗、不外怨,每天喝点小酒,没有她卖不出去的东西,该哭哭该笑笑,再颠簸的日子,也要闪亮地过!
多年前,我在地区第二高级中学听了一堂题为《文学的阿勒泰》的文学报告会。主角正是剧中的作家刘老师的原型——新疆作家协会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亮程老师。报告会上,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多年前,一个怯生生的女孩拿着《九篇雪》来到《西部》杂志社,作为编辑的刘亮程老师慧眼识珠,发掘了这个文坛奇迹。
那天,刘老师解读了李娟文字可贵的内核: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自如融合,告诉现场的学子们现在学业为重,缺乏生活,还不着急写作。可以多读经典名著,在“立得住”的文字中,一次一次沉浸式体验主人公的人生,学到一个一个主人公的人生经验。多年前为我讲故事的人,如今,在央视一套黄金档里,成了故事里的人。我专门发了一个朋友圈“去爱,去生活,去受伤!”并@了刘亮程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