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视角下的诗画◎刘妍
(一)
西北之北的阿勒泰从不缺少多样性的景观,从不匮乏治愈人心灵的景致,更不缺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画。根据散文集《我的阿勒泰》改编的迷你剧热播走红,坊间掀起一股“行走阿勒泰”的文旅热潮。这既在情理之中,也在情理之外。情理之中,是因为大美新疆的山河壮美,生物多样性的异质性,足以吸引久居“石屎森林”里的人们走进去、驻足、停留、流连忘返,魔力来自认知的差异、生活经历的迥异。人天生具有好奇心,魔力驱使人探索、求知。又在情理之外。没想到剧集影像如此唯美,虏获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心,共情共鸣达到前所未有的一致。的确,谁人能拒绝美好事物?自然美、生态美、人文美,剧集主创团队试图将世间所有美好攮进八集的影像呈现中,其野心毫不掩饰,均表露在一帧一画的视觉呈现中。其苦心,观众能在屏幕前直接感受到。散文的特性是“形散而神不散”。这一特性对于影视创作而言,常存在冲突。电影(微电影)、电视剧(微短剧)、视频(长、短视频)等视觉艺术的内核是讲故事,意识流较强的叙事、叙述方式难以吸引观众。主创团队于是采用较为简单明了的“二次创作”手法,用内在逻辑这根珠子,用散落在不同文集、文章中的人和事,“创作”出人物关系、故事情节紧凑的不同的生活片段。若要用一句话梗概《我的阿勒泰》,或如此:该剧以女性视角为主要出发点,老中青一家三代女性在阿勒泰地区经营杂货铺为切口,围绕爱情、传统、代际、现代四个维度的冲突,与独一无二的阿勒泰风物民俗浑然天成,试图描绘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日常生活图景。剧集的“二次创作”显然有人为因素,或引发看过作家李娟散文集原著读者的各抒己见——高低好坏,见仁见智,各有说辞。这是读者、作家和出版行业等掌握话语权势力的博弈过程。毫无疑问,镜头下的阿勒泰,山川、丛林、天空、旷野,仿佛人为地加了一层“滤镜”,放大了其别具一格的空灵和活力。人沉浸其中,身心超脱,心灵得到了偶尔的喘息。影像有不可取代的魅力,这是其他艺术门类无法做到的。鼓励“原著党”与观众的不同观点与争论,优秀的剧集才有话题度,才有关注度。
(二)
蓝天、白云,绿草、骏马,成群结队的牛羊驼,影像中绝美的风景仿佛按下“延时键”,静候观众慢慢赏析。走过路过,有心无意,舒缓的节奏让观众逐渐代入,仿佛置身其中。淡淡的美、羞涩的爱、朴素而简单的生活,观众慢慢融入、逐渐爱上。剧集以“慢”这种独特的影像叙事语言推进。小而美、淡而浓,这种影像美学叙事与快节奏的网剧大不相同,少了“突突突”紧张的心跳,多了绵长细密的深情,让人回甘!
剧中,笨拙的少女李文秀与少年巴太的相识、相爱、遗憾的感情线较为亮眼。河边,巴太“哼”了一声,李文秀过独木桥落水。少男少女的悸动小心思,微妙而美好,一览无遗。文秀的善良,巴太的野性与旺盛的生命力,纯纯的爱情故事拉开序幕……尽管剧终化为一抹明媚的忧伤,遗憾收场!哀愁的灰色调永远是文学中的爱情主调。帅气的巴太骑在马上射箭,射出的箭如同一发不可收拾的爱情。两人蠢蠢欲动萌发的爱情,是自然美中最朴素的——阿勒泰纯美的自然风光,反衬出少男与少女之间的纯爱,自由而脱俗,游离于日常生活的琐碎与秩序。夕阳西下,两人坐在大树枝丫,无忧无虑地谈天说地,粗犷而野性的爱情,脱离了低级趣味,脱离了世俗化的物质需求,爱情的无功利与浪漫性凸显。这与当下网剧中的“玛丽苏”“高富帅爱上灰姑娘”等类型化叙事有天壤之别。现代的爱情撕去标签和价码,或是一种奢求。互联网时代,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人,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加剧人的孤独和寂寞,加剧了人对于亲密关系的不确定与恐惧。现代人“穿越”到前现代环境下,剥离了阶层、金钱、权力等诸多干扰因素之外,爱情的真面目是什么?爱情的真相又是什么?李文秀与巴太的高仿真演绎,或许无法百分百展现爱的自然和本真,但至少会成为爱情乌托邦的一个范本,成为想象中爱情的试验品。观众观剧后,或许会有反思,或许会有回忆、想象和遗憾,无论何种方式,都是对美好爱情的纪念!
(三)
马克思认为,人在现实生活中不能脱离社会关系而存在,“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表明了人所具有的社会属性。同时,马克思指出,人的社会交往关系是一个人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条件,“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春秋季的定居点、夏牧场是一个小社会。人与人彼此独立而相互联系。传统的苏力坦乘坐线路车时,不愿交出随身的佩刀,宁愿骑马抵达目的地;他因大儿子意外去世,强行将二儿子巴太召回村庄并拒绝丧夫的儿媳妇改嫁等情节,生动刻画了一个传统的父亲,有趣且形象。传统与现代、变与不变中,时代的车轮终究会朝前。看似二元对立的关系中,变化是常态、不变是内核。
传统与现代、变与不变,影片中处处有所体现。天为幕、地为席,石头垒建的电视屏框,活动的人、动物、日照,李文秀的母亲,坚强而泼辣的张凤侠带着几名妇女,喝酒、嗑瓜子,悠闲自得,天地之间唯我独尊,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画。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蕴含的生态智慧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逻辑,对现代化起到濡化、矫正等作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思想充分吸收借鉴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家们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思想发轫于道家,儒、释、道等诸家各有阐述。 “天”意指自然界,表征着一定的准则与规律,万物均需依照“天”的准则为必要前提做事。人和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一样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唯有保持和谐才能达到共生的至美境界,最终达到“天人合一” 的境界。“天人合一”的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启发,旨在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自然界不可能完全按照人类的主观意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