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仿佛来到了阿勒泰……
◎黄艳秋
阿瑟穆·小七,这个名字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陌生的,乃至新疆本地的作家圈!原来,她喜欢寂静之地!美丽的北疆阿勒泰是阿瑟穆·小七的出生地,库布东村里有她缝缝补补了15年的解忧牧场,她太爱这里粗野原生态的日常了!15年,她一直守在这里,像农民一样耕作、像蚂蚁一样搬家,像乌鸦一样衔来一根根树枝筑巢,无疑,这是一场漫长的修行。
好作者是不会被埋没的。2020年底,她的解忧牧场散文系列,获该年度“中国散文年会·精锐奖”,令其奉行的环保主义和保护民间老物件的故事得以传播。2022年8月,她犹如一匹黑马,凭借散文集《解忧牧场札记》闯入“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前十名,足见其在高手如云的大PK中的特别之处。当媒体报道最后“10进5”的那个下午,我第一时间拨通电话报喜,她也连说了几个“没想到”,末了,说了句:“老师,有空来阿勒泰吧,可美啦!”
新疆我只去过喀什、喀纳斯,很多地名还只是非常陌生地“趴”在《中国地图》上。她是知道我喜欢白雪皑皑、热闹欢腾的北疆的,所以,不止一次邀请——来,看看雪、看看她的解忧牧场,骑骑马、逗逗那只可爱的羊驼。遗憾的是,往往快要下定决心,突然又冒出这样那样的杂事,计划一再搁浅!
此番,读到阿瑟穆·小七的散文《阿勒泰的夜风》,我仿佛来到了阿勒泰!那该是一个怎样令人心醉的场景呢?
《夜风》一章,描述了春雪融化的山坡和她的牧场,万物勃发,野鸟群早已把牧场当成了自己的家,两只鹌鹑在灌木丛中做窝孵蛋,一只黄咖色狸花小猫正在睡觉,羊驼自由散漫……和风将花草香吹送到鼻端,人们像是被这静谧的景致沉醉得要进入梦乡!作者说:“没几天,鸟屋就住满了‘房客’。它们一进菜地就吃毛虫,其发现的速度之快让人惊叹——菜叶上的毛虫刚一露头,便被消灭。看那景象时,我在心里默念着‘谢谢,谢谢你们啊!’它们的行为,让我深刻感受到小鸟拥有的野生力量。”人若善待鸟类,鸟类肯定能体会到人身上、脸上、言语上、举止上所散发出的那种善良,自然就会感恩。“在野鸟的帮助下,每年我栽种的菠菜、生菜、小白菜、卷心菜、花菜都未曾出现虫害……”可见,作者已经把野鸟群当成了“自家人”,这样,家园才能更和谐、更幸福!在这种状态下,作者又说:“长期的户外劳作,把我的皮肤晒得可以和牧民媲美了!虽然我居住乡村已有15年,但这片温暖的土地,每天都为我带来新的惊喜。每一次静静感受,都能发现更美丽的……”原来,阿勒泰真的像传说中一样,满目都是风景!
散文开篇章节题为《夜风》,然而,行文中只有一处写夜晚。莫不是,作者要在想象中用白天绚丽多彩、如诗如画的场景来反衬夜晚的孤寂?比如“快听,什么鸟儿唱的,多好听啊!”“野鸭的出现,寓意着牛羊将要从冬牧场迁徙至春秋牧场。”“山坳和山坡都蕴含着一种类似包容和谦逊的感觉……”进而,作者由春天的寂静和喧闹,想到了作家蕾切尔·卡逊的代表作《寂静的春天》,书中,蕾切尔从杀虫剂出发,将近代污染对生态的影响透彻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提醒人类——环境问题已上升到人类能否生存的地步,过度使用农药会杀死所有生物。蕾切尔认为:“如果我们要解决全球的环境危机,就必须永远改变我们个体的生活方式。”所以说,阿瑟穆·小七对解忧牧场15年的坚守和付出,呈现了其博大、宽厚、快乐的心态!
继续读散文的《生灵》一章,你会发现,作者毫不掩饰自己的童心、童趣,比如“我们的影子在墙上舞动时,蚂蚁排着长队爬上桌面,四处奔跑,匆忙收集食物。如此火烧的温度,蚂蚁们竟然没有变成蚁干,实在是不可思议!”人和蚂蚁各自为吃一口饭而忙碌奔波,极有哲思。还有,“猫咪对付酷热的法子,就是懒懒地躺着,要么伸长四肢贴在院子里的石头上,要么蜷缩成一团躲在树荫下……猫咪开始在我脚踝间蹭来蹭去,提醒我,该出去撒欢了!”再比如“冬不拉弹奏的某个间歇,一只栖身在沙枣树枝上的夜莺,发出轻微的‘唧啾’声,像是在抚慰、催眠,又像是远处牛群摇响的牛铃声……”作者字字句句都在呈现晚宴上的热闹场景与夜莺自我沉浸式的好梦,反差如此强烈,二者却互不干扰、各自安好!一个个生灵的加入,使解忧牧场的生活越来越充实、有趣;特别是,暴风雨过后,黑色天幕上微弱的光环笼罩万物,随着天色逐渐明亮,羊群开始躁动,蜂群飞起飞落,松鼠和蜥蜴来回穿梭于五针松间,啄木鸟“咚咚”着不停地敲击树干,红腹灰雀打算“定居”此地……你看,这样的场景描写怎么会不惹人爱、惹人怜?“燕子冬眠”,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冬眠状态的燕子也很常见。就拿我家屋檐下的那一窝来说,入冬之后,它们一直躲着,等天气回暖再出来。当然,它们在冬季午后,阳光充足时,时不时也会出来,在鸟巢附近活动。只要光线一暗,就会立即回窝。”环境好了,首先留住的是鸟类和一些小动物,它们也不傻,不会沿着固定思维“抱着葫芦不开瓢”,它们的小脑瓜转得比我们都要快!几年过去,燕子的故事被作者相继演绎出“猫占燕子窝”“老鼠悄悄拜访我”“燕子妈妈大战猫”“猫误伤了我”等几个版本,读来总是惊心动魄!
《牧场集市》着眼于哈萨克族群众的生活场景,对集市上各色人物的神态心理、语言对话、行为举止等,观察细致、描写逼真,活灵活现,让人忍俊不禁!比如“我要那根,最左边的那根。不,不,不要那根歪七扭八的!不是,也不是那根;不是,那根更糟!对了,是这根,就这个吧,勉强凑合!”“这一根是哪个部位的肉?肉怎么腌制的?腌制几天后灌的肠?肉必须是手切的,如果是机器切的我可吃不惯!对了,你现在不再放切碎的肥肉在肠子里了?有煮熟的吗?我必须尝一块!”这些来自民间的语言接地气,生活气息极为浓郁,令文章读起来更引人入胜!
相比之前的,我更看重《冰雪》这一章。阿勒泰的冬天是怎样的?雪停之后,室外气温会迅速降至零下二十甚至三十摄氏度以下,从西伯利亚刮来的寒流更是恶毒无比!此时,除了清雪,屋外再没有需要打理的活计,作者不是写作,就是坐在缝纫机前缝缝补补,打发漫长的时间。阿瑟穆·小七经历了15年的牧场生活,“我已经能很好地适应这里的冬天了!整个冬季,我们仿佛被放逐于风景如画的雪海中。白天一切美好、畅快!铲铲雪、散散步,一碗接一碗地喝酥油茶,丝毫不冷……”这生活被描写得太浪漫了!
后来,作者和一只灰兔相遇,“它先是从树的一侧打量我,缩回脑袋后,又躲到另一侧冒出头来,盯着我,它的眼睛黑闪闪发亮!让我奇怪的是,它是如何懂得在上下打量我之后,盯着我的双手观察,像是在掂量,我是否拿着对它不利的器具。”终于,在察觉到作者毫无动静,也没什么企图之后,灰兔走了,“不慌不忙,避开灌木和石块,一上一下,慢吞吞跳着,好像在思考什么。在一侧裸露岩石的阴影处,它回头看了最后一眼,这才绕过岩石,消失在拐角……”大雪封山的日子,野外的吃食极少,死亡时刻威胁着万物生灵,然而,鸟群却聚集在一起抱团取暖,人们拿出冬藏的干草、饲料犒劳那些家畜和家禽,这一时刻,天地之间有种深藏且隐秘的喜悦,就像作者所说的:“那是很难用语言表达的满足感!”行文至此,我想,大家更应该认识女作家阿瑟穆·小七的此文、此人了吧——是的,就是这样的,“小七”是一个安静的新疆女子,她一直在阿勒泰等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