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
◎杨建英
1月18日,腊八节。时隔几天说这话题,其实一点也不过时,腊八既是节日,也是节点,是进入春节倒计时的始发点。
京城民间有首童谣这样描述:“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年是一场盛大而精彩的民俗大戏,它必然有序幕、开场、过程、高潮和结尾,而腊八就是春节的开场舞、起跑线,无论如何也不能输!
腊八节,每年阴历十二月初八,而农历十二月又被称为“腊月”,这源于古时用腊制品祭祀的活动。腊月习俗多,为方便,人们将十二月初八定为了“腊八节”。这天,人们喝腊八粥、吃腊八菜、泡腊八蒜……随后的“小年”,年味会越发浓郁!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腊八粥是一道具有特殊意义的美食。每年,家家户户都会煮上一锅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其制作方法有多种,常见配料包括糯米、红豆、绿豆、薏米、莲子、红枣、桂圆、花生等,人们将这些食材精心搭配,放入锅中慢慢熬煮,直到食材的味道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风味。不仅香甜可口,还蕴含着浓厚的乡土情怀和温暖亲情。
我在网络上看到,咱社区熬制腊八粥给各族群众吃的新闻,很是欣慰!在寒冷冬日,让群众喝上一碗香浓的腊八粥,不仅滋养了身体,也寄托了祝福,更让我们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通过共同品尝这碗充满爱意的腊八粥,切身感受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是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光靠跳支舞、唱首歌、画幅画等这些感官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让这种文化能够吃到胃里、暖到心中。喝过热乎乎的腊八粥,人们过年的兴致渐渐升温了!
凡事一旦开了头,那前进的步伐就格外快——推碾子磨面、赶集采购、买菜割肉、扫房除旧……转眼到了腊月二十三,早年间这个日子要“祭灶”,因充满迷信色彩,后来便废弃了。但到了腊月二十四,对百姓而言是个重要的日子——扫房日。这天,我和哥哥几乎变成城隍庙里的“小鬼儿”——从屋顶扫落的尘土,钻进我们的眼耳口鼻,好些天吐痰成泥球、呼吸生腥味、眼红带血丝,但一切都是值得的。打量住了十几年的老屋子,此时已光鲜一新——屋顶的苇帘(俗称“盖笆”)、檩条、椽子、房坨都露出本色花纹;墙壁粉刷的四白落地;屋中几件陈旧家具包浆翻新;新糊的窗户纸(道林纸)在傍晚暗蓝色天空的映衬下,真个是“白格生生”!
之后,靠近年根儿还要赶年集(俗称穷汉子集)。所谓穷汉子集,顾名思义,就是家境贫寒的人去赶的集,这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集。每到大年三十,人们要把还没卖出去的农副产品卖出去,一般价格都会比以往便宜。而许多穷人家也会因家境贫寒缺钱才在最后一天去买便宜年货。歌剧《白毛女》中杨白劳卖豆腐、买红头绳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最激动人心的是三十晚上!
一是贴春联。贴春联应该是现如今新春佳节硕果仅存的风俗。你看,饺子随时可吃、鞭炮遇喜就放、新衣天天都穿、酒肉想吃就吃,都很普遍了,唯独这春联,只有过年才能贴。
早年间,吃过年夜饭,天一擦黑,爷爷便让我母亲举着煤油灯,爷俩贴对子 ,门框、圈棚、水缸、灶台、粮囤、耳房等,一路挂红,登时,小院熠熠生辉!如今的年三十,我总带上儿子或上街购买或劳人撰写春联,赶在午夜之前张贴,而且,儿子必须参与——楼道里有灯,不必举油灯、打手电,但一定要他拿浆糊、撕胶带、递条幅。我相信,将来他也会带着自己的孩子这么做,传承家俗是每一个当父亲的责任!
二是守岁——三十晚上熬一宿。
还是在网络上看到,某著名作家发出一个非常有趣的倡议:呼吁有关部门,能否把《春节联欢晚会》向前或向后移动一天,留出三十晚上专门用来守岁。我认为,这太对了!
闻着醉人的肉菜香,听着铿锵的剁馅声和零星的鞭炮声,想着夜晚的游戏、憧憬着明天的拜年(或许能收获压岁钱),穿新衣、穿新鞋、放鞭炮,吃饺子、含糖果、听吉祥话……我的天啊!这哪里是过年,简直是在做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