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号矿脉
◎杨建英
一曲《可可托海的牧羊人》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北疆小镇蜚声大江南北。可大家不知道的是,在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背后,还隐藏着一段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
想必大家都去过可可托海,被那里巨大的露天采矿场所吸引了吧,这就是被誉为“地质圣坑”的三号矿脉,矿坑深度和直径均在250米左右,海拔1208米。三号矿脉是国内独有、世界罕见的超大型稀有金属花岗伟晶岩矿脉,被世界地质学者公认为“稀有金属天然矿物陈列馆”,是全球地质学者梦寐以求的胜地。
说三号矿脉是陈列馆,那么,就要从其特点说起——
第一个特点是矿种多。全世界已知矿物种类多达180余种,三号矿脉囊括其中的86种,其主要矿产品有:铍、锂、钽铌、铷、铯等。换句话说,全世界几乎一半的矿种,三号矿脉都有,来过这里就等于领略了半个地球的矿物,这足以让地质学者疯狂和着迷!
第二个特点是储量大。与世界同类矿脉相比:铍居首位,钽、锂、铯位居第三,是名副其实的稀有金属宝库;而这些矿物,大多是国防军工产业必不可少的原材料。
第三个特点是科研价值高。三号矿脉是在距今3亿至1.3亿年前逐步演化而成的,拥有10个完整的同心环矿物分带,这些矿物带互不干扰,界限清晰,这一成矿现象被载入了大学地质教科书。为此,有人不禁要问:“这样一个神奇的矿藏,究竟是如何被发现的呢?”
其实,早在二十世纪30年代,本地牧民在三号矿脉露头部分就已经捡到绿柱石、碧玺、水晶、玛瑙等色彩艳丽的矿物用于装饰。1950年,因三号矿脉,我国成立了第一家以稀有金属为主的中外合资股份制企业。该公司被后人称为“共和国稀有金属领域的长子”,三号矿脉也被誉为“新疆有色金属工业的摇篮”。1955年,我国收回该矿的管理权……历史的巨变,却一次又一次将重任压在了这个新生矿山稚嫩的肩膀上,属于三号矿脉的传奇才刚刚开始!
那是一段艰苦而饱经沧桑的岁月。1960年,中苏交恶,要求我国偿还巨额外债。按照协议,这些外债应于1965年前全部还清。那时,我国的工业才刚起步!我们用什么还债?只能选择粮食和副食品。只是,国内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用副食品和粮食还债就等于用人民的保命粮还债。紧要关头,中央决定用前苏联紧缺的稀有金属矿产品还债。为此,可可托海人毅然扛起了这一艰巨任务。
1961年冬,国家下达全年向前苏联出口锂、铍、钽铌等稀有金属矿产品抵债的指令。任务下达时,可可托海已进入寒冷的冬季。作为“中国的寒极之一”,可可托海的冬天不仅可怕,而且漫长!极端低温气候曾经达到零下五十多摄氏度,平均温度也都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工人们在冬天作业时,即使身着皮衣、皮裤,脚踩毡筒,也难抵御严寒的侵袭,手、脚往往被冻得失去了知觉……由于气温太低,大型机械根本无法使用,工人们只能用榔头、钢钎一锤一钎地开采,再用马拉爬犁、人拉肩扛的方式将矿石运出矿坑。因自然灾害,粮食短缺,每天十多个小时的重体力劳动过后,工人们却只能用几个黑馍果腹!这可都是正当年的汉子啊,就算给他们的胃里塞块石头也能消化,那几个黑馍能顶啥?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很多工人患上了浮肿病,腿上一按就是一个坑,久久不能复原;他们背着沉重的矿石,走几步路便虚弱得淌汗,汗水浸透了厚厚的棉衣,寒冷的天气,棉衣很快就冻成了冰冷的铁甲……饥饿、寒冷、沉重的矿石,这些与压在咱中国人身上的债务相比都不算啥——背不动就用手拉、走不动就地上爬,就算是爬,也要把外债扛出中国!
为加速完成任务,矿务局所有领导、工人甚至家属全部投身生产。当时规定,14岁以上的青年每天要在选石场工作四小时,16岁的工作六小时、18岁的工作八小时……就这样,可可托海人凭着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战胜严寒、饥饿和艰苦落后的生产运输条件,最终提前完成各项生产任务。1964年,我国提前一年还清了欠前苏联的全部贷款和利息。
像是一枚巨大的勋章,它被誉为“功勋矿”,当之无愧!功勋矿还被誉为“英雄矿”,这里的矿石曾用于研制军工产品,制衡过世界几十年的和平——1964年10月16日,十万吨级的原子弹“蘑菇云”在新疆罗布泊骤然升起;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成功试爆;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升空……这样一个奇迹的创造,也与三号矿脉息息相关,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所用的锂、铍、钽铌、铯等稀有金属,主要来自这个庞大的露天采矿场。
如今,三号矿脉无声却庄严地伫立于阿尔泰群山之中,矿坑中这13层运矿车道犹如“时光隧道”一般带领人们感受着老一辈可可托海人“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国争光”的博大情怀!
今天,所有前去瞻仰三号矿脉的人都在低头俯视这个巨大的矿坑,更是在抬头仰望顶天立地的可可托海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