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千字文说开去
◎看手机和看书籍的心态是不一样的——手机使人浮躁,而书籍能让人心态平静。很难想象,怀着刷抖音的心态,能够把那些古奥晦涩、需要细细琢磨的典籍啃下来。一个写作者用刷抖音的心态也无法锻炼出好的笔力。我们确实需要警惕,在轻阅读上耗费太多时间,这会使一个人的精神矮化,也会使一个民族的精神矮化!
——杨建英
一眨眼,《千字文》专栏已写了两个年头。那天,粗略数了一下有七八十篇了,但实话实说,影响力不大!我是分享过咱这份地区报纸的“红利”的。当年给报纸投稿(主要是老山城系列文章),虽然没有贴什么专栏文章标签,但影响力极大。一篇文稿“周末版”一发,第二天街头报刊亭市民抢购报纸,之后,认识不认识的读者朋友相继打电话来谈感受……真是难忘的记忆呀!后来,将这些发表过的文稿结集出版,我人生的第一本散文集《老山城——一个人的城市》至今仍是“抢手货”,仍有许多人在找。
如今,《千字文》被贴上专栏标签仍在不断发表,但很少被人关注了——现在,大家都在刷微信、玩抖音,关注报纸文章的人日渐稀少。
谈不上有什么失落,我明白,这是大势所趋,也一直在想:各种新媒体传播究竟给阅读带来了怎样的冲击,是需要研究的大课题。这里有负面的冲击,似乎也有新的机遇。阅读的方式可以改变,但阅读的作用和价值永远不会贬跌。就冲这一点,《千字文》就值得一直写下去。
撰写《千字文》两年来,内容涉及城市建设与文化、城市历史钩沉、地域风俗、读书笔记、情感杂谈、事实评说等,别看一星期1000字压力不大,可真正落实下来也面临着文思枯竭、题材窄小、话题萎缩等难题。而解决的办法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阅读。
阅读会在大脑中不断产生一束束回波,帮助我疏通经络,在脑屏上迸发出更多灵光。而最令人沮丧的是,到了退休年纪阅读的最佳时段已过,读了后面,忘了前面,很难将阅读的即时感觉融入到生命和血液中去了。
当生命进入退休程序,我便开启了阅读模式。还是先从阅读经典开始吧,这些书年轻时读不进,现如今看不清(糖尿病闹的)。但是,管不了这么多了。
《复活》(列夫·托尔斯泰)2022年6月19~8月31日,历时两个多月读完。
读后感:《复活》是人性的复活。孟德斯鸠说过,“人在悲哀之中,才像个人”。主人公正是对过往充满了悲哀,所以才显露出人性的光辉。正是这深厚的感人之情——对劳苦大众和弱小者的同情和爱护之心,对统治者的愤恨以及对贵族的憎恶,让这一切都表现得异常分明、异常强烈、异常真挚,这一切都是人性的感情。《复活》由此感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而成为超越国界、超越时代的不朽名著。
《巴黎圣母院》(维克多·雨果)2022年9月3~11月3日,历时两个月读完。
精彩摘编:钟声。通常,白天从巴黎升起的喧哗声,是城市在讲话:夜里城市在呼吸;此时,却是城市在唱歌。请你倾耳细听这万钟齐奏、再把万人的喃喃细语、河水永恒地呜咽、清风无穷尽地吹拂、还有如巨大的管琴分布在天际,那山丘上的四座森林将遥远、低沉的四重奏洒在了这片声响之上。接着,如同用中间响度来冲淡那样,让钟声中太嘶哑、太尖厉的音响在这一片天籁中渐趋寂灭。
《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2022年12月8~2023年2月24日,历时三个多月读完。
关于写作《安娜·卡列尼娜》一书的起因,托尔斯泰躺在沙发上如是回答——是的,就像现在这样,饭后我独自躺在这张沙发上,吸着烟……我不知道我是在竭力思索,还是在与瞌睡作斗争?突然,有一条非常漂亮的贵妇人的光胳膊从我眼前掠过,我不由得仔细看了这个幻影。接着出现了肩膀、脖子,最后是一个美丽女人的身形——她身穿白衣,那双眼睛含怨带恨地看着我。幻影消失了,可是,我已无法摆脱,被它日夜跟踪。为了摆脱,我必须给它找个化身。
《悲惨世界》(维克多·雨果)2023年3月26~4月15日,历时一个月读完。
精彩摘编:下水道是城市的意识,一切在这里汇聚,一切在这里对证。在这灰蒙蒙的地方,有黑暗,但不再有秘密,一切都露出了真面目,至少是最终的面目。垃圾堆的特点是不撒谎,纯朴把这里当作藏身地。文明社会的一切污秽之物,一旦不再有用,便掉进这个真实的坑里,即掉进社会大规模向下滑的归宿地,沉入里面,但又漂浮出来。这乱七八糟便是一种供认。这里,一个酒瓶底就供认出酗酒,一个篮子提手便道出仆役身份。从前涂脂抹粉的东西,现在都肮脏不堪,一条下水道泄露一切。
《简爱》(夏洛蒂·勃朗特)2023年4月20~5月15日,历时一个月读完。
精彩摘编:你以为我贫穷、相貌平平就没有感情吗?我向你发誓,如果上苍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无法离开我,就像我现在无法离开你一样。虽然上苍没有这么做,可我们在精神上依然是平等的。
《呼啸山庄》(艾米莉·勃朗特)在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写《千字文》,这话有点吹牛了!万卷书读不了,眼神不行了;万里路走不了,腿不行了,但《千字文》还可以写下去。
阅读是写作陷入困局时最好的“解药”。阅读的方式可以改变,但阅读的作用和价值永远不会贬跌。我个人仍习惯纸质书籍的阅读,如果是微信和网络上有价值的长文,也习惯打印出来读。当然也看手机,也刷朋友圈,主要是获得信息。碎片化、娱乐化、视觉化的阅读,可以消遣时间,但对写作的帮助效果甚微,或者说没有什么帮助。我的写作选题,都来自对书籍的阅读。只有书籍才能获得阅读的深度。看手机和看书籍的心态是不一样的——手机使人浮躁,而书籍能让人心态平静。很难想象,怀着刷抖音的心态,能够把那些古奥晦涩、需要细细琢磨的典籍啃下来。一个写作者用刷抖音的心态也无法锻炼出好的笔力。我们确实需要警惕,在轻阅读上耗费太多时间,这会使一个人的精神矮化,也会使一个民族的精神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