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公园
◎小城人守着“两座大山,一条大河”过日子!可喜的是,这些年,倒是多了一些市民公园,尤其是一些“口袋公园”。口袋公园是指面向公众开放、规模较小、形状多样、具有一定游憩功能的公园绿化活动场地,面积一般在400~10000平方米之间,包括小游园、小微绿地等;口袋公园因其规模较小而得名,是市民家门口的公园,是利用城区高楼大厦之间“巴掌大”的边角地、零碎地、闲置地等,通过见缝插针式布局建设的贴近市民生活的城市微空间。仅就咱的穿城河而言,两岸近年来就建成了许多微型伴河小公园……
——杨建英
多年以前,我写过一篇关于市民广场——街心公园的文章,其中有一句话很受认同:“如果说山城是一个大家园,那么,街心公园就是我们的大院儿。”
也难怪,那时南北区还没开发,沿河走廊还没有全线贯通,小城人守着“两座大山,一条大河”过日子,茶余饭后,只能到城中仅有的开阔空间——街心广场转圈散步。
其实,“广场”一词源于古希腊,最初就是用于议政和市场,是人们进行户外活动和社交的场所。建筑学对城市广场有一个定义:城市广场是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中心,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象征、人流聚集的地方,而且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塑造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空间。
小城环境逼仄,人们的生活环境狭小,这是除办公室、商场、影剧院之外的重要公共场所。广场是市民的,同时也是培养市民的。市民的素养在广场上醇化,广场的公共性决定了人们需要优雅的举止、优美的言辞。
广场:包括市民广场、纪念性广场、生活广场、文化广场、游憩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等。但实话实说,如今的小城还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广场(校园操场和体育运动场除外)。可喜的是,这些年,倒是多了一些市民公园,尤其是一些“口袋公园”。
“口袋公园”的概念,最早是1963年5月在纽约公园协会组织的展览会上提出的。它的原型是建立散布在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的呈斑块状分布的小公园,或称“口袋公园系统”。
口袋公园是指面向公众开放、规模较小、形状多样、具有一定游憩功能的公园绿化活动场地,面积一般在400~10000平方米之间,包括小游园、小微绿地等。
口袋公园因其规模较小而得名,是市民家门口的公园,是利用城区高楼大厦之间“巴掌大”的边角地、零碎地、闲置地等,通过见缝插针式布局建设的贴近市民生活的城市微空间。
仅就咱的穿城河而言,两岸近年来就建成了许多微型伴河小公园(也可称之为“口袋公园”)——比如,驼峰脚下的儿童公园(健身锻炼) 、地区旅游宾馆对面的“转场公园”(大型牧歌雕塑)、安居楼“三角地公园”(曲径凉亭)、江南花苑对面的“银水广场”(雕塑绿地小广场)、桦亭小区对面的滨河公园(曲径绿地小广场)等等吧,都为市民休闲提供了场地,也为打造廉政文化提供了阵地。
2022年8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表示,按照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要求,全国目前已建设和改造口袋公园近3万个,建设绿道8万多公里,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约15平方米。
真格的,我在这里一个劲儿地叨叨市民活动空间问题,原因其实很简单:一个市民连家门都走不出的城市,更不用说走出新疆、走向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