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识曲,笔耕不辍!
——记国家一级演奏员、指挥、作曲哈布拉德·阿布都拉达柯
◎“我们是幸运的一代人,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我是党和国家培养多年的少数民族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民间,以最接地气的音乐作品竭诚为群众服务,是我毕生的追求。”哈布拉德·阿布都拉时常这样感慨。有着42年党龄的他从事艺术工作以来,始终将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的创作理念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和历史责任,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改编演出了许多中华名曲和世界名曲,编写了多部有关哈萨克民族的音乐著作并填补了多项学术理论、歌曲乐曲集成的空白,为中华音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付出了心血。他的故事反映了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一个普普通通的牧家子弟成长为享誉全国的文化艺术工作者的最美篇章。
哈布拉德·阿布都拉先生最近很忙,由其收集整理、记谱编著的两部新作《献给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庆典歌曲集》(新疆人民出版社)《哈萨克族民间器乐曲一千首》(5册、新疆文化出版社)的首发式将于近期举行,虽已是杖国之年,先生还是亲力亲为各项日程所需,用心用力、善始善终。
哈布拉德·阿布都拉可谓音乐奇才。作为一名哈萨克族文化艺术工作者,其艺术造诣得到全疆乃至全国同行的认可,其艺术成就也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截至今年,他已收集整理近千首民歌、1100首器乐曲、两百多首斯布孜额(哈萨克民族乐器)乐曲,出版了17种有关音乐艺术方面的专著。
2019年9月26日,在《我心中的歌献给党和祖国》——哈布拉德作品专场音乐会开幕式上,新疆艺术剧院国家一级作曲叶林华先生这样致辞:“哈布拉德从学术理论著作到艺术表现形式,从对民间音乐的挖掘、整理、出版发行的多套著作到创作多种民族民间歌曲以及弹唱、独奏、合奏各类音乐艺术作品,从原生态形式的作品展示到符合当下大众审美需求的音乐作品,都充分体现了其广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艺术才能以及对中华文化‘百花园’的无限深情与厚谊。”
第一次认识哈布拉德是在1975年11月,他的婚礼上,其新娘小学教师哈尼帕是我家邻居,父辈是世交。也许,是因我当时未捡得“恰秀”糖果,没沾上福气,所以至今,我的音乐知识几乎为零,却从事了25年教育工作。现在,我们住在同一小区,每晚都会在公园里纳凉聊天、谈天说地,也还热闹。
哈布拉德1949年9月出生在布尔津县杜来提乡一个牧民家庭,尽管家境并不宽裕,其父母还是送他走进了小学课堂;1964年初中毕业后,适逢地区文工团在各县开展招录工作,学校领导推荐了会弹冬不拉的哈布拉德,当年6月,他如期走进了地区文工团。
初来乍到,哈布拉德生性腼腆却最勤奋努力,团里上下都认可他的冬不拉弹奏技艺;后来,团长鼓励其学习单簧管,掌握多种音乐学科。原本是山里的放羊娃哪里见过这样的乐器,只凭一股求知的韧劲,不断练习、执著挑战,最终吹奏出了动人的旋律。
“唯有不断摸索,才能将音乐语言转化为一种共情,演奏的过程类似于猎人捕捉最难以到手的猎物……”哈布拉德对我谈起自己做学生时的心得,让我这个“门外汉”也有了很深的感悟。
机会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1974年,哈布拉德赴宁夏回族自治区歌舞团进修单簧管演奏技艺。一心扑在学业上的他,高度专注,心无旁骛,大有进步。这是他第一次走出新疆了解外面的世界,后来,他不负众望挑起了团乐队单簧管演奏的重担,成为地区第一个哈萨克族单簧管演奏员。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阿勒泰草原,不断学习不仅是时代要求,更是工作所需。1977~1982年,哈布拉德先后两次赴中国广播艺术团进修学习指挥和作曲,师从聂忠明、张丕吉、孙亦林等知名艺术家。1980年,他担任地区歌舞团副团长;为精进理论功底,1987年考取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党委党校大专班,通过两年的系统学习,终将所学用于实践,爱岗敬业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保持冲劲、韧劲、干劲,及时填知识空白、补素质短板、强能力弱项,是我对哈布拉德在其人生路上不断求知、向上的最深刻感触。
从某种角度来比拟,人的一生和一棵树的生命历程并无二致,多一些枝节,便会多开一些花,这样的生命才更枝繁叶茂。1992年9月,哈布拉德调任地区图书馆馆长兼党支部书记,开始了新一轮挑战;1997年5月~2003年12月任地区歌舞团党支部书记、乐队首席指挥兼作曲;2003年12月~2009年11月任该团国家一级演奏员、乐队首席指挥兼作曲;2009年11月光荣退休。
哈布拉德时常这样感慨:“我们是幸运的一代人,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可以说,在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处处都能感受到团结之花馥郁芬芳……”
前两天,我登门拜访,他正在手机上学习8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自治区和兵团工作汇报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疆工作的多次讲话,自己都认真地进行了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我是党和国家培养多年的少数民族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民间,以最接地气的音乐作品竭诚为群众服务,是我毕生的追求。”
有情有义方能行稳致远。哈布拉德用36年时间收集、整理了三千多首民间器乐曲,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自1972年开始,他跟随文工团副团长常立善、词作者包世经等人多次下乡采风,身背“601”录音机,在无任何专用交通工具的情况下,自带行李,睡霍斯、住毡房,搭卡车、拖拉机,坐马车、牛车,深入偏远牧区,实地调查、采集资料;在公社、大队借用手摇发电机,晚上录音、白天整理,辛苦并快乐……进入二十世纪80年代后,虽然有了手提式录音机(俗称砖块录音机),但因录音环境极差,录音带里总伴有各种杂音,更需用心辨识、精细记谱;1990年之后,录音设备再度更新换代,可肩上的使命与责任更重了,他走遍阿勒泰的山山水水,整理了几百盒录音带,均采用先记简谱,后整理成五线谱的办法,记录了大量即将消失的民间器乐曲、保护了文化遗产,为研究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奠定了一定基础。
“‘要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是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深情勉励!既然选择了音乐作为终身事业,我就要奋斗终身。”退休后的哈布拉德继续发挥余热——经认真梳理将最优秀的1000首器乐曲整理成册出版发行,可以说,这是“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厚植文艺“百花园”的最生动实践。
有着42年党龄的哈布拉德从事艺术工作以来,始终将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的创作理念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和历史责任,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改编演出了许多中华名曲和世界名曲,编写了多部有关哈萨克民族的音乐著作并填补了多项学术理论、歌曲乐曲集成的空白,为中华音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付出了心血。
哈布拉德从事音乐艺术事业五十多年来,参加了150多首歌曲和舞蹈音乐的创作,为500多首歌曲、舞蹈音乐配乐、配器。主要代表作有:冬不拉曲《雄伟的阿勒泰》《欢乐的牧场》等,大型民乐合奏《美丽的阔克交它》等,管弦乐曲《金山骏马》等,弦乐四重奏《白裙子》等,弹拨乐四重奏《兰花花》等,舞蹈曲《奶油飘香》等,歌曲《晨光》《团结颂》等。
1986年,哈布拉德首次率团赴外省巡回演出,历时3个月,在全国17个省、市演出61场,受到各地文化部门专家和同行的一致好评。尤其让他倍感荣耀的是,在首都北京中南海怀仁堂演出,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为新疆各族人民赢得了荣誉。
2009年,天山电影制片厂拍摄国庆60周年献礼影片《鲜花》,他参与创作主题音乐,并担任音乐顾问;2010年5月,地区大型音乐歌舞剧《阿嘎加依》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艺汇演荣获11项大奖,他负责音乐创作并担任音乐、民俗顾问。
经过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耕耘,哈布拉德最终登上了艺术这座山的巅峰,这是付诸辛勤汗水和不懈努力的最终成果,也是对人民艺术的真挚热爱和执著追求。他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亚洲及太平洋地区音乐家协会成员、新疆音乐家协会理事,新疆少数民族器乐协会名誉会长;曾担任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联副主席,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地区文联副主席、地区音乐家协会主席等职务,他在音乐艺术道路上的贡献就好像他的作品,高山流水、曲终奏雅!
哈布拉德的故事反映了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一个普普通通的牧家子弟成长为享誉全国的文化艺术工作者的最美篇章。
的确,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新疆各族人民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与其他民族交流互动、相互借鉴、彼此融合,共同铸就了文化相通、血脉交融、命运相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相互依存、同舟共济、团结奋进的关系。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奠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进一步弘扬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促进各民族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共识、引领思潮作用,增强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归属感,夯实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思想根基。这是我们新疆各族党员干部的责任,也是新疆各族人民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