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说(二题)
◎杨建英
崇明谷传奇
小村名叫崇明村,村后一座大山叫崇明山,山中一条峡谷叫崇明谷。
问老人:“崇明,是否为古名,可与反清复明有关?”
老人说:“不是,此名原为‘虫鸣’,因山谷中的一种小虫而得名。那奇怪小虫,灰翅长嘴不咬人,每到夏季,繁衍极多,于是,山、谷、小村因此得名。直到解放后,政府将其改为‘崇明’。”
“够恶心的,还是改了好!”我说。
“不是那一说!”老人一口旱烟之后继续讲述。那年,一队八路军伤员夜宿小村。叛徒告密,鬼子从村后来袭。傍晚时分到达山口,深夜行至谷底,预想夜深人静偷袭,将村子“一锅端”。不想,鬼子小队长烟瘾发作。打火点烟之际,如发暗令,虫有趋光性,骤然而起。一时间,山谷翻江倒海、乌云盖顶,虫尿倾盆、声震冲天,鬼子们不得已鸣枪驱虫。村民察觉,连夜撤离。
天光放明,小虫偃旗息鼓一哄而散,鬼子们陷入噩梦,呆滞不前!
解放后,专家调查此虫,得出惊人结论——此虫祖籍居然在东瀛,乃,当年被抓劳工从日本逃难时携带而回。真是,自作恶、不可活!后来,山谷生态得到治理,小虫杳然!
人无义、虫有情,自然无罪!政府欲将此山打造成旅游景区,向村民征求意见。
村人只提一条——将此山恢复名曰:虫鸣山!
我问:“意见表在哪儿?算我一个。”
聪耳之憾
吃过晚饭,与邻居老龙聊天。
老龙已退休,喜欢一点文学。他说:“你发的东西我都看了,《原乡》《在场》……最喜欢写虫子的那一篇。通过一只小虫子,写出了民族气节和抗日战争这个大背景,可惜,没获奖!”
我说:“那是瞎编的。”
“我看,其他人也都是编的。因为就没人懂虫子,真正懂的人,是我!”他又说。
我给他敬了根烟,他看着一脸疑惑的我幽幽地说:“我老家就是蒲松龄《促织》里写的华阴县,祖上就抓蛐蛐,到我这一辈,抓蛐蛐、逮蝈蝈、掏鸟、网鱼、捉蛤蟆……抓蛐蛐是‘耳朵活’——听力得好!夜深人静时,我能听出半里地的蛐蛐叫。之后,准确定位,乱坟、枯庙、荒野、杂院,循声索虫,一抓一个准。”
“您耳朵真好!”那是!不信,你问问老滑——就是我们现在集团的滑董事长。他是我徒弟,当年,我在厂里被称作“神耳朵”。那年,厂里一台进口机器出了故障,上海专家来了也没查出原因。我当时在外地学习,回来后,站在机器旁听了一分钟,便说:“打开吧,里边一颗小螺丝掉了!”
就凭这一手,我的人气迅速飙升。老厂长有意提拔让当副厂长,我还请他在家里吃过两次饭。那时,还不兴下馆子,很单纯的。后来,不知从哪里传出,说我请厂长在家吃饭并过夜……再后来,老滑当了副厂长,我大病一场,直到现在都没听出——这话究竟是从哪里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