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牧边三十六载 情系别克多克 ——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 一八一团护边员胡拥军
“父亲,您把马鞭交给了我,我坚守承诺,没有辜负您的期望。”
“儿子,守护边境是我们一生的承诺,无论你获得多大的荣誉,也要坚持为职工群众服务。”
这是9月27日23时,胡拥军在北京参加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后,与远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一八一团的95岁父亲视频时的对话。
为恪守对父亲“守护边疆一辈子”的承诺,护边员胡拥军36年来坚守在中蒙边境线别克多克牧场附近的“三号沟”,在巡边中书写忠诚、放牧中助人为乐,践行为各族群众服务的诺言,先后荣获“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自治区劳动模范”等称号。
父传子承 情系边防
52岁的胡拥军原名珠玛别克,在他上学报到那天,父亲给他改名为胡拥军。“父亲胡达拜尔干名字的第一个字是胡,他说解放军好,就给我起了一个汉族名字。”
3岁就学会骑马,被父亲巡边事迹感染的胡拥军对大山深处的别克多克牧场有着很深的感情。
当地提供的资料显示,胡达拜尔干从小给人放羊,经常挨饿受冻。1952年,解放军剿匪轻骑兵第七师十九团来到这里,熟悉当地山岭沟壑的胡达拜尔干主动当起了向导。后来,剿匪轻骑兵的一部分人马就地复员,组建了十师一八一团,胡达拜尔干就成为该团职工,在别克多克牧场的“三号沟”一带放牧巡边。
“十几岁时,父亲带我来到三号界碑旁,他说我们脚下的这片国土一寸都不能丢,要守护好祖国的边境线。”胡拥军回忆道,多年来父亲带他认山认路,讲述巡边的过往。
1988年,胡达拜尔干退休,将护边的接力棒传给了胡拥军。每年9月底,为确保边境线的安宁稳定和林草安全,胡拥军就带着几名职工组成巡逻队,骑马踏上通往大山深处的崎岖道路,每一次进山巡逻对他们来说都是一次严峻考验。
险中护牧 无怨无悔
随着季节的更替,牧民要赶着牲畜辗转多个牧场。每年春夏交替的季节,十师一八一团别克多克牧场会迎来十几万头(只)牲畜。在此之前,牧民赶着牲畜要在一个月内跨越数百公里。
据胡拥军介绍,区域内有数十公里边境线、20余万亩草场,往返一趟至少要3天,有两晚在山顶和沟底宿营。
胡拥军住的哨所紧挨中蒙边境三号界碑,他常常一个人带上馕、骑着马,背着望远镜、镐把、斧头,在崎岖的山谷中巡边放牧。
“通往中蒙边境一线的‘三号沟’只有羊肠小道,道路崎岖不平,山沟里到处是乱石滩和沼泽地,一不小心就会把马腿崴断,没有熟人带领就会迷失方向,十分危险。”胡拥军说。
“去年11月,胡拥军去给牧民找马,十几天联系不上,山里雪那么厚,家里人都很担心,心里像压了块大石头。”胡拥军的妻子加娜尔说。
今年9月,胡拥军去北京参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前,巡山经过一块沼泽地下马探路时,不小心陷进沼泽中,幸亏遇到转场的牧民路过此地,将他从沼泽中拉了出来。至今回想起来,胡拥军仍心有余悸。
信守承诺 助人为乐
“不管多苦多累都要坚守三号界碑沿线,尽最大努力帮助各族牧民。”胡拥军说,这是他对父亲的承诺。
春冬两季,胡拥军都在克兰河边的牧业点上,这里是牲畜转场的交通要道。每当牧民从春秋牧场转入大山深处的别克多克牧场,他都会帮忙搭建帐篷、围圈舍、供草料、留宿等。
“遇到刮风下雨天,牧民在他那里吃饭落脚是常事。没有草就从胡拥军那里拉草喂牲畜,天晚就留宿在他那里。”十师一八一团相关负责人何永辉说。
“作为牧区兼职的宣讲员,胡拥军经常向牧民们宣讲党的惠民政策,用牧民群众能听懂、能理解的语言宣讲身边的民族团结故事。”何永辉说,胡拥军不仅是一名优秀的护边员,还是牧民们的贴心人,在当地牧民中有很高声望。
据何永辉介绍,近几年,胡拥军先后给牧民送出去打包好的草700余包。春天,一包草价值30元,700余包草就是2万余元。
据不完全统计,胡拥军放牧巡边36年,赶返临界牲畜4000余头(只),向牧民宣传法律法规200余次,拦阻临界人员20余人,制止违法采挖药材100余人,提供有价值信息10余条。
如今,胡拥军依旧行走在中蒙边境线三号界碑附近,巡边护边、助人为乐。
“其实我也没做多大的事情,我相信其他人来做也能做好。”胡拥军说,“我儿子说了,不管考到哪里,毕业后都要回来工作。”
(通讯员 赵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