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巍巍天山 弦歌不辍——写在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际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贾春霞
6月的交河故城,骄阳似火,专业人员正对故城东区院落、崖体等5个文物单体实施加固。交河故城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一个重要见证。自2006年至2021年,国家先后投入1亿余元对这里开展保护修缮工作。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鲜明提出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深刻阐述“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发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时代强音。
6月8日是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主题为“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保护传承非遗 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时代华章”。一年来,我区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于文化传承与发展中汲取自信力量,文物保护利用现状持续改善,博物馆展览多姿多彩,非遗传承有声有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古老的文化遗产在天山南北焕发勃勃生机,呈现新气象。
新疆博物馆精美文创吸引不少观众和游客选购。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贾春霞摄
精心守护 绵延赓续中华文脉
6月4日,“铸魂·妙剪生花”非遗展在库尔勒市文化馆(美术馆)开展,作为协办方之一,杨爱凤剪纸工作室负责人——66岁的杨爱凤为此忙碌近一个月。她是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级非遗传承人,她要创作出一些剪纸作品,亮相当地举办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
拿起剪刀和刻刀来,杨爱凤常常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我和剪纸结缘已40多年,剪出一件自己喜欢的作品是一种享受。”在杨爱凤的带动下,女儿何银平也成为非遗传承人。母女俩经常去街道社区、儿童福利院等传授技艺,携手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剪纸爱好者。
新疆自古以来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孕育了丰厚的非遗资源。“我区现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607项,其中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国家级94项、自治区级315项,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总数位居全国前列。近年来,我们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非遗系统性保护,一大批印证中华文化历史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大力弘扬。”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罗静说。
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广大非遗传承人、文物保护工作者矢志不渝,精心守护好文化遗产,让历史文脉更好传承下去。
吐鲁番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副局长张勇说,今年,吐鲁番开展了交河故城五期保护工程、吐峪沟石窟东崖南段抢险加固项目、胜金口石窟安防项目、伯西哈石窟安防项目、台藏塔遗址抢险加固工程等5个文保项目。目前,这些项目均已开始施工,文物保护基础工作不断得到夯实。
专业人员对交河故城实施本体加固。吐鲁番市文物局供图
2017年起,自治区每年投入2280万元解决950名野外文物看护员经费,缓解了野外文物巡查难、看护难的问题。2023年,自治区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由1090万元增至2090万元,新增博物馆展陈专项经费1000万元,为全区文物保护展示利用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近年来,新疆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持续加大,保护渠道和途径不断拓展,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保护经费持续增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为落实文化润疆的有效载体,为推进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疆实践提供了坚实实证支撑。”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文博院党组书记徐锐军说。
创新创造 感知传统文化魅力
非遗技艺如何吸引年轻人?6月6日,哈密市博物馆四楼学术报告厅,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传承人抖音直播培训正在进行。抖音短视频拍摄、抖音电商基础等线上电商运营推广知识,让非遗传承人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非遗,在新时代绽放迷人光彩。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非遗日渐“火起来”。无论是文物节目刷屏网络,还是非遗好物圈粉年轻人;无论是老手艺跨界创新,还是非遗走进学校课堂……线上线下参与体验非遗、感知传统文化魅力,成为新的生活时尚。
在有效保护前提下,我区持续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利用非遗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等业态,推出一批非遗特色鲜明的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和演艺作品。“喀什民俗非遗主题游”入选全国非遗主题旅游线路,“新疆喀什:展示古城巴扎文化传承民族技艺”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案例”,“伊犁河流域多民族非遗主题之旅”入选全国非遗特色旅游线路,14个景区被命名为自治区级“非遗集市”,并获得专项资金补贴。
观众在新疆博物馆参观“中华史册——新疆出土文献展”。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贾春霞摄
在国家博物馆举办新疆精品历史文物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新疆革命文物故事展,故宫厅、国博厅首次落户新疆,推出新疆考古百年特展,全区博物馆观众数量“井喷式”增长,“新疆四史”流动博物馆实现“百县千乡”全覆盖,年均举办展览3000余场,惠及群众70余万人次……承载历史记忆的文化遗产,在润物无声中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如何把对文化遗产的美好记忆“带回家”?购买文创产品成为人们心仪的选择。在新疆博物馆文创展区,张骞、郑吉、班超、耿恭4位汉代历史人物卡通形象引人注目,蒲扇、帆布包、U型枕、头箍、冰箱贴等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吸引不少游客选购。
成都游客周雅琳对伏羲女娲图案冰箱贴爱不释手:“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最好的地方还是博物馆。刚在展厅里看到了这幅伏羲女娲图,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没想到还做成了冰箱贴,好看又有趣。”
以新疆博物馆近年来着力打造的“绮梦疆湖”“五星出东方”“天宫市集”“守望吧疆山”等IP品牌为代表,我区各地州市博物馆依托馆藏纺织品、彩绘泥塑、石窟壁画等珍贵文物和新疆地域历史文化特色创作研发了各类文创产品,助推“博物馆热”持续升温。
传承弘扬 讲好新时代故事
非遗展演、戏曲大联唱、“苏幕遮”乐舞展演……6月1日,阿克苏地区第二十届多浪龟兹文化旅游节暨库车市龟兹文化艺术系列活动开幕式在库车老城举行,弦歌声中,游客搭载花样马车穿街走巷,细品老城的古韵新颜,感受龟兹文化的绚丽璀璨。
保护是利用的前提,利用是保护成果的转化。近年来,库车市着力打造龟兹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先后实施了魏晋古墓遗址博物馆、清代城墙遗址保护修缮、龟兹文化数字展示中心等重点项目。“借助文旅融合发展新机遇,今年我们打造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龟兹小巷、花帽巷等一批特色旅游景点,让广大游客沉浸式体验龟兹文化魅力。”库车市文旅局党组副书记、局长高贤志说。
新疆是文物资源大区,全区共有不可移动文物9542处,馆藏文物45万余件,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5处、历史文化名镇3处、历史文化名村4处、历史文化街区2处、中国传统村落18处。
5月27日,在2024年自治区旅游发展大会一个特设的“非遗集市”上,吐鲁番市非遗传承人季玉兰向嘉宾介绍剪纸技艺。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贾春霞摄
“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果丰硕,高科技手段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活”起来,新疆各地博物馆展览展示推陈出新……深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沃土,新疆实施考古遗址公园、长城文化公园、唐安西都护府等文化园区建设,依托文物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文化遗产旅游、研学旅游,推动文物资源优势向旅游发展优势转换,一些文物保护单位也相继成为新疆旅游的“金名片”。
“我们加强对交河故城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深入挖掘,创新手段讲述千年文化遗产的新时代故事。”交河故城文管所所长王建东说,交河故城遗址数字展示及保护提升建设项目已入选国家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储备库。该项目实施后,交河故城的开放游览面积将大幅增加,增设5处开放点位,游客可以看到民居、陶窑等更多未开放的区域。同时借助数字化技术展现交河故城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不断满足游客对历史文化的需求。
千年丝路,文脉悠悠。新疆各地博物馆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遗址、馆藏文物资源,通过全息投影、AR增强现实、3D触控交互、MR混合现实全息演绎等高科技手段,生动展现中华文化的风骨神韵。2023年,全区各级博物馆举办展览1000余个,接待观众1083万余人次,创历史新高。
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新疆考古工作区域涉及天山南北,发掘遗址年代上迄旧石器时代下至明清时期,学科研究多样,成果丰硕深厚,填补了我国数项考古空白。
新疆文物局局长李军说,将持续推进北庭故城遗址、莫尔寺遗址、西旁景教遗址等考古发掘和研究阐释,加强宋元明时期考古研究,提升龟兹学、吐鲁番学、北庭学影响力,以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实证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